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帮扶有精度 服务显温度

李 蕊    2025-11-10 08:41:58    人民日报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社会救助模式推陈出新。与传统的物质救助不同,服务类社会救助聚焦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以康复训练、助餐助浴、心理疏导、就业培训等服务的形式提供救助,侧重于多元服务和精神关怀,标志着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

探索精细化的服务类社会救助,要顺应困难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用心倾听,才能“看见”需求。直播间里的民生诉求,大数据平台的预警信号,基层工作者叩开心扉的温情对话——这些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透射出同一个道理:只有沉下心、用真心、有耐心,才能真正看见藏在数据背后的潜在救助对象,读懂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真实需求。

链接资源,才能精准“滴灌”。社会救助涉及的需求多样、场景复杂,仅靠民政部门力量有限,必须拓宽服务主体、汇聚多方力量,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只有依据困难群众的实际状况和致困原因,实施分层次、差异化帮扶,推动救助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才能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严格监管,才能持续发力。救助资源承载着信任与期待,必须用在紧要处。建立严密规范的监管体系,既是对救助资源的尽责担当,更是对受助者的守护。救助资源到位不代表救助效果就好。唯有让救助资源可追溯、能评估、见实效,才能推动帮扶工作从“资源到位”转向“效果可见”,让温暖服务持久延续。

从“输血兜底”到“造血赋能”,以就业培训促救助帮扶,改变的是生活境遇,更是困难群众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个体命运的转折,恰是社会救助改革路上最生动的注脚。这不仅是社会救助工作的价值追求,更是一个充满温度的社会应有的底色。

济人须济急时无。期待各地推出更多创新举措,照亮困难群众的平凡生活,照见每一个渴望幸福美好生活的普通人。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0日 第 14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村字号”,有戏
下一篇:必胜的答案(人民论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