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城市的温度蕴于细节中

秦瑞杰    2025-11-13 08:51:41    人民日报

凌晨,货车司机在路旁“司机之家”喝上热水、安心小憩;下午,外卖骑手在街角“骑手驿站”给手机充电、吃口热饭;傍晚,亲子家庭借助无障碍通道、母婴室,从容出行……这些街头巷尾的暖心设施,看似不起眼,却助力绘就一幅充满温度的民生画卷。

这些位于城市角落的公共设施,背后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持续发力。瞄准特定群体的急难愁盼,在街头巷尾见缝插针,努力织就一张覆盖广泛、精准响应的服务网。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小切口服务,正在释放更多能量。

在四川成都市,双桥子立交桥下的闲置空间变为篮球公园,周边环绕茶馆与花卉市场,成为市民休闲遛弯的好去处;在福建漳州市,当地出台“金厝边”小微公共空间利用方案,荒地、街角孵化出地摊经济、移动售卖等多类业态……精准又接地气的公共服务,正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同频共振。

让这些小站点持续发挥作用,并非易事。这要求城市的绣花功夫下得更细、更深——加强协调统筹,让公共服务从单一站点成为系统网络;鼓励社会参与,探索“驿站+公益”“小空间+微文创”等模式,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善用数字技术,实现需求与服务精准匹配,让服务更加精准触达。

城市的温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个体需求的细致关照。让快递小哥吃口热饭、让老人孕妇便捷出行、让街坊邻居有地休憩,这些细微处,恰恰是人民城市建设“工笔画”的落笔。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3日 第 10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伟大而浪漫”何以动人心弦(人民论坛)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