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更隐蔽的电商“新套路”如何破

金 歆    2025-11-20 09:08:40    人民日报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网络购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成熟、网络直播等新业态的发展,一些新的乱象渐渐露头。

“双11”刚刚过去,许多消费者就“吐槽”连连:有的商家利用AI技术将网红、专家的脸嫁接到普通主播身上,人脸稍作变化以“规避侵权”,并进行虚假功效宣传;针对相关部门治理“无理由退货难”的措施,有的商家研究规则漏洞,隐藏“多买多省不可拆单退货”等限制;有的商家通过AI建造虚假场景,虚构“卖惨助农”等剧情来诱导消费;还有的公司使用“爬虫”爬取他人商品数据……有网友甚至表示“套路太多,算不明白,还不如去商场买”。

从法律层面看,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诸多法律法规已经对网络购物作出规范,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还禁止“虚假评价”等行为,但执法中仍面临技术壁垒,如“后台代码违法”证据难以提取。针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导致的造假、欺诈等,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举证难,乱象就难以通过市场自净机制得到纠正。与时俱进创新监管,督促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应该完善执法标准,细化“AI虚假主播”“场景促销”等新型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破解取证难、处罚难等问题,让监管长出“牙齿”。不久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其中针对诸多新情况,就“提升促销活动透明度”“严格规范直播营销行为”等作出要求。有关部门应强化面对新问题的针对性举措,特别要强化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构建非现场监管体系,实现对价格波动、虚假交易、违规广告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打击。

社会共治要与法治保障同步发力。相关部门应针对新问题,简化消费者维权流程,推广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机制,针对“AI骗局”等新技术造成的举证难,探索举证责任重新分配等方式降低维权成本,鼓励消费者主动维权。

平台作为市场运行的载体,要有维护行业声誉、追求长远发展的大格局,摒弃不正当竞争,形成“实价优质”的行业共识。要摒弃短期流量思维,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特别是加强算法合规管理,落实“算法透明”,推动人工智能工具应用合法向善。

网络购物平台乱象治理非朝夕之功。网络购物的生命力在于诚信,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则护航。唯有平台坚守底线、监管精准发力、法律不断完善、消费者积极参与,才能破解网络购物领域的新问题新乱象,让价格回归理性、竞争回归公平、消费回归放心。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20日 第 1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体育+消费大有空间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