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走出“舒适区”,向上挪一步

沈童睿    2025-11-24 08:17:29    人民日报

前不久,内蒙古农业大学一支青年科研团队斩获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他们的技术,可以将食品企业筛选乳酸菌菌种的时间,从几个月压缩到2小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团队成员马腾分享了他们的“夺魁秘籍”:“学会给自己‘挑刺儿’,不要让自己过得很舒适。”

朴实的感受,道出了青年成长成才的珍贵品质。心理学上,有一个“舒适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习惯的生活状态、工作模式和能力范围,在这个区域内,人会感到安全、放松,无需面对未知的挑战。比如在工作中,一旦进入熟悉的流程、稳定的节奏,就很容易习惯于按部就班,不敢尝试新岗位、接受新挑战。

对“舒适区”的眷恋和依赖,几乎人人都有,但为什么还是要突破?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只学习,能力与心性的修炼,都遵循类似的规律。对于年轻人来说,当知道前方道路艰难,却依然选择勇往直前,那便是成长的开始。倘若只满足于现状,停留在“舒适区”内,视野和发展都将受到限制。破茧成蝶的旅程,往往始于那一跃,即走出“舒适区”,去尝试那些曾经感觉遥不可及的挑战。

突破“舒适区”很难,该怎么办?成长的路径从来不是直线上升的,它更像盘旋的山路,有回环,有起伏,甚至偶尔的倒退。若只紧盯一时一地的得失,便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在走出“舒适区”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有放弃的念头太正常不过,重要的不是永不摔倒,而是每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积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勇气与心力。如同科研需要反复实验,自我突破也需要在“尝试—反馈—调整”的循环中稳步前行,关键在于敢于迈出第一步。

笔者采访过农业科学家番兴明,他和团队几十年来专注玉米育种。育种试验,挫折失败常有,但他仍乐此不疲,因为他把“品种被农民喜欢”当成快乐的事。为认准的事去探索、试错,苦成了乐,挫折成了财富,“舒适区”外就不再是可怕的未知,而是无限的可能。

走出“舒适区”,是持续而温和的自我拓展,有助于激发自我潜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它有点像健身:不是一上来就负重冲刺,而是在把动作做标准的前提下,一点一点加重量、延长一点时间,久而久之,气色、体态、精气神都会慢慢变化。工作和生活也是如此:在已经站稳的台阶上,再向上挪一步,接一个略高于自己能力边界的任务,主动承担一次不那么熟悉的职责,在日积月累中实现能力跃升,才能发现自我的真正潜能,以达到自我认知的飞跃。

其实,走出“舒适区”,也没那么难。不必给自己过多心理暗示,不妨先问一问:我愿意为哪一件事,突破性地前进一小步?只要答案清晰,就不妨从今天开始,给自己一点点“不那么舒服”的挑战。慢慢走出那个看不见的“圈”,回头我们或许会发现:“舒适区”外,也很不错。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24日 第 1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商业航天助太空探索“接地气”
下一篇:从“管得住”到“管得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