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格竹问新

邹 翔    2025-11-24 08:50:51    人民日报

我们不可能抛弃过去、抛弃传统、离开中华大地,凭空生造一个现代化出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发掘好运用好其中蕴藏的宝贵经验、精神智慧,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中国人爱竹,多因其喻指“君子”的传统文化意涵。但近来看到的几个案例,刷新了笔者的这一认知。

先说“竹钢”。在浙江安吉的国家竹产业研究院,以竹为主料、树脂为辅料制成的“竹钢”,单位密度强度可达普通碳素结构钢的5倍,适用于建造高速公路护栏、风车叶片等场景。“竹钢”身手不凡,“投身”北京冬奥会建筑、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有科技创新加持,带着泥土芬芳的竹子也能摇身一变成为坚硬如钢的新材料。

再看“竹林碳汇”。竹可食用、可入药,不过以前很难想象,“竹林空气”也能卖钱。在安徽歙县竹岭村,1.5万亩竹林经测算总固碳量为7万余吨,村子的第一笔碳汇交易是以总价9900元转让了220吨固碳量。“竹子变票子,资源变资本”,印证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中蕴藏发展新动能。

还有“竹海文旅”。四川兴文县变“卖竹子”为“卖风景”,将竹资源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态旅游发展有机融合,从单纯的竹材采伐转向“景观营造+文化挖掘+业态创新”综合开发,仅僰王山景区去年就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绿竹猗猗、盈盈绿意,构成一二三产联动、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共进的活力画卷。

观察传统产业如何向新而行,竹子是个很好的对象。无论是新材料的性能突破,还是碳汇量的精准监测,都离不开科技支撑。不把目光局限于作为草木的竹子,而是向上延伸产业链、向深发掘附加值、向外拓展产业群,激活了一域发展沉睡的潜能。善用科技,创新方法,因地制宜,这是传统融入当下、提质升级的共通逻辑。

传统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也可以孕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理解了这一点,就更能读懂“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什么内含“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什么内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等战略安排。

如何看待传统、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是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回答好的一个课题。竹子的启示,在物质也在精神。

砍竹、刮青、破竹、启篾、分丝、匀丝;起底、编筐、收口……忆及幼时看大伯编织竹器,那真是个极需耐心和细心的活儿。练就一双巧手,编织幸福生活,建立在付出大量汗水和心血之上。现代工业对传统手艺人产生影响,包括篾匠在内的农村工匠数量逐渐减少,但那份对产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心,借助数字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并在赓续传承中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底座。

一名国外学者在深入研究中国科技史后认为,东亚文明某种程度上是“竹子文明”。中国文化镌刻着竹的印痕,竹之品性启人以处世哲学、生活智慧、发展道理。文以化人,文化兴邦。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织就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的“双面绣”。文化与体育有机融合,“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们不可能抛弃过去、抛弃传统、离开中华大地,凭空生造一个现代化出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发掘好运用好其中蕴藏的宝贵经验、精神智慧,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郑板桥有诗云:“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守正创新中稳扎稳打、锐意向前,走向未来便能拥有“掀天之力”,一如那拔节向上的翠竹。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24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做科学家的“最佳队友”
下一篇:体态 状态 心态(人民论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