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冰雪同梦 亚洲同心

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杨海滨    2025-02-21 09:09:39    人民日报

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体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指导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哈尔滨亚冬会是继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是服务国家大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以及巩固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在体育强国建设征程上展现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让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展现体育蕴含的奋进力量。习近平主席在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指出:“冰雪运动的魅力,关键在激情和协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当下,体育连接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发彰显。体育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引导力和凝聚力,既能够激发我国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有助于促使人类在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从自由式滑雪运动员李方慧夺得本届亚冬会中国队首金,到五星红旗在赛场频频升起,“中国红”成为亚冬会上的动人风景。各国运动健儿们同场竞技,相互尊重、彼此鼓励,也生动诠释着体育促和平、促团结、促包容的理念。这些场景鲜明彰显了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追求,彰显现代体育倡导的团结、和平、包容、平等理念,让世界各国人民充分感受到了体育蕴含的奋进力量。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向亚洲、向世界讲好中国冰雪故事,展示开放包容、文明进步的国家形象,为国际社会汇聚正能量,为人类合作开创美好未来注入强大动力。

发挥体育推动中外交流合作的积极作用。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携手应对各类安全挑战,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贡献亚洲力量”“要携手共进、共谋发展,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不竭动力”“要推动彼此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本届亚冬会的主题是“冰雪同梦、亚洲同心”,承载着亚洲人民对于和平、发展、友谊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体育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具有跨越种族、国度等属性,在促进国际交流、民心相通上发挥着独特作用。1971年“乒乓外交”曾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世界外交史翻开新的一页,体育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访问国际奥委会总部,参观英国曼彻斯特城市足球学院……将体育外交推向新高度。当前,随着体育强国建设持续推进,体育在中外交流合作中的价值和地位进一步凸显,为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要积极推进多层面、多领域的体育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体育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作用,让体育在公共外交舞台上有更多“唱主角”的机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亚冬会带来的各项成果。习近平主席指出:“从北京冬奥会到哈尔滨亚冬会,中国‘冰雪热’传遍大江南北,也为世界冰雪运动注入生机活力。”亚冬会不仅为世界再次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冰雪运动盛会,也充分发挥了赛事的带动效应,助力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从冰雪运动到群众体育,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亿万人民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展现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健康中国。从百年前“体育救国”的时代呼号,到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美好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人民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不可阻挡的历史脚步。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持续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以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推进全球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人类体育文明的崭新篇章。

(作者为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1日 第 0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奋进力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