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创新一线

王成斌    2025-04-17 08:31:47    人民日报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科技人才。然而,当前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存在一些壁垒,需从优化政策、搭建平台、完善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创新一线流动。

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企业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人才集聚的瓶颈。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向企业延伸,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战略科研平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围绕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协同创新,构建区域创新生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全球技术竞争与合作,确保企业技术、产品和服务符合国际市场前沿需求。

积极拓展企业一线科技人才未来发展空间,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一方面,推动建立以市场和贡献为导向的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企业科技人才实行“破格直评”,直接评定高级职称;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校企科研成果、人才评价互认机制,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不同领域,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确保人才在不同单位的评价结果能够相互认可,破除双向流动的身份壁垒,从而实现人才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顺畅流通。

改进企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消除企业科技人才后顾之忧。完善荣誉激励体系,在各级科技项目、人才计划、社会荣誉评审中,向在企业创新创造的一线科技人才倾斜,给予企业的科技人才应有的认可和荣誉。同时为企业科技人才提供多层次保障,实施“科创人才安居工程”,在产业园区配建人才公寓并给予人才租金补贴。

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要积极创新组织形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实施高层次人才“双聘制”“兼聘制”,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兼职授课、参与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同时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到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实现“编制在院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推动校企科技人才、仪器设备、场地硬件等创新资源共享共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行“银发专家顾问团”“候鸟式专家工作站”等模式,吸引退休科学家及短期项目专家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7日 第 1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相互理解 携手共进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