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铭记建交初心 共创美好未来

钱敏坚    2025-09-15 09:14:00    人民日报

9月14日,习近平主席同瑞士联邦主席凯勒—祖特尔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瑞士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友好合作的典范。建交75年来,双方携手培育“平等、创新、共赢”的中瑞合作精神,双多边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增进了两国人民福祉,为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作出了积极贡献。

互尊互信是中瑞关系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瑞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中瑞双方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共同推动双边关系稳健发展。中瑞关系始终走在中欧关系前列,创下多个“第一”。1980年,瑞士企业迅达在华成立中国首家工业性合资企业。2013年,瑞士成为首个同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2016年,中瑞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首次同外国建立以创新为标志的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习近平主席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推动中瑞关系实现更好发展。中瑞双方高层往来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巩固,各领域各层级对话交流日益密切,中瑞关系进入高水平发展的快车道。

互利共赢是中瑞高质量合作的鲜明特质。建交之初,中瑞贸易额仅约600万美元。如今,中瑞经贸、金融等领域合作快速发展、成果丰硕,逾千家瑞士公司深耕中国市场,累计在华投资项目超2500个,实际投资额超110亿美元。中国连续11年稳居瑞士第三大贸易伙伴,2024年两国贸易额创627.8亿美元新高。当前,中国正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瑞士经济界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期待分享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中瑞已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将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民心相通是中瑞传统友好的坚实根基。两国人文交流合作方兴未艾、生机勃勃。目前,10余所瑞士高校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数千名中国留学生在瑞士深造。2024年,中方对瑞士试行免签政策,显著提升瑞士民众来华热情,双方人员往来持续活跃。2025年是“中瑞文化和旅游年”,伯尔尼中国文化中心已正式揭牌,搭建起两国人文交流新平台。双方举办一系列音乐、艺术、文旅活动,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筑牢中瑞人文友好连心桥。

坚守正道是中瑞多边协作的明确方向。中瑞同为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世界多极化的支持者、贸易自由化的受益者,长期在国际事务上保持密切协作。面对当前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保护主义阴霾不散,地缘冲突和经贸摩擦有增无减,中国愿同瑞士继续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贸易规则和世界经济秩序,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

立足新起点,中方愿与瑞方一道,在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铭记建交初心,秉承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深化经贸、财金合作和人文交流,将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新水平,为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作出新贡献。

(作者为中国驻瑞士大使)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5日 第 0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