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的主题“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媒体人的使命不仅仅是报道新闻,更是搭建理解的桥梁,促进相互尊重,颂扬我们共同的人性。
今年是泰国和中国建交50周年,对两国而言意义非凡。这半个世纪的里程碑凝结了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相互信任和共同繁荣。我们的伙伴关系是外交与文化交流的生动范例。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宏伟的互联互通愿景,不仅仅是道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连接,更是贸易、文化和民心的相通。它为泰国描绘了一条通往更加互联、更加繁荣未来的现实路径,契合泰国的发展战略,能够强化泰国作为区域枢纽的地位。作为媒体人,我们肩负着如实讲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故事、推动必要对话的使命。
今年的讨论还聚焦10+3合作机制,该机制将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联系在一起,成为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次论坛强调亚洲与东方智慧,为我们深化合作提供了宝贵契机。我们共同肩负着运用集体智慧应对全球挑战的责任。
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格局,我们迎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们必须在开拓这一新领域的同时,确保人工智能服务于真实,并促进理解,而不是成为制造错误信息的工具。
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进一步巩固我们之间的纽带,增进彼此理解,激励我们践行共同的媒体责任,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繁荣的世界。
(本报记者 林 芮整理)
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经批准,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依托三大数智新能源品牌,拓展国际合作,坚定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长安汽车抢抓新能源、智能化趋势,围绕全球用户差异化需求,“阿维塔”定位为智能新豪华汽车品牌、“深蓝”定位为年轻科技运动品牌、“长安启源”定位为智能移动生活家品牌。
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围绕“三电”核心技术,实现了行业领先的油电转化率,打造了面向用户全场景服务的智能汽车超级数智化平台——SDA架构。
畅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背后,是长安汽车国际化的团队。目前,长安汽车已拥有2000名左右的国际雇员,各国员工配合紧密。长安汽车每年在全球五大区域市场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助力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服务全球用户。今年8月,在泰国举办的长安汽车全球服务技能大赛,从全球5000余人中选拔出45人参加比赛。
长安汽车坚持全球化布局,探索从产品出海向产业出海、品牌出海转变,产品销往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刚刚举办的慕尼黑车展上,长安汽车积极推动中国品牌向新向上,推出了CHANGAN DEEPAL S07/S05,以及阿维塔最新概念车XPECTRA等多款产品。
下一步,长安汽车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长安力量。
(本报记者 景 灏整理)
这是我今年第三次访问中国。此次中国之行,我有幸参观了环球时报社,意义特殊。在那里,我们不仅重申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还回顾了今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环球南方对话·中拉圆桌论坛”的成果。这一活动进一步拉近了两国社会的距离,为记者、学者和公共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环境。
受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的启发,我们共同作出新的承诺:2026年将举办一场规模更大、由更多专业人士参与的会议,深化两国对话。
在云南昆明举行的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非常重要。当前,世界发展的重心正在向全球南方转移,全球南方聚集了大多数人口和资源。巴西和中国已经走在一条非凡的合作道路上,2024年,巴中两国双边贸易额接近2000亿美元。
除了经济合作,我们还需在媒体领域扩大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汇聚不同国家的力量,让“全球多数”的声音被听到。作为传播者,我们的使命是搭建互信与理解的桥梁。本次会议在昆明举行是绝佳之选,因为昆明历来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舞台。
全球南方必须加强媒体合作,不仅要涵盖内容交流,还要在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分享经验、深化合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应对人为操纵和虚假信息引发的危机,共同塑造更加公正的叙事,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
(本报记者 詹蕙兰整理)
作为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中交集团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15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持续擦亮中国建造名片,倾情书写丝路时代新篇。
织密互联互通网络,开拓繁荣发展新程。我们铺就牙买加南北高速等超1.6万公里“致富路”,架起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等200余座“连心桥”,建设尼日利亚莱基港等150多个“发展港”,打造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等“幸福城”,修建哈萨克斯坦图尔古松水电站等70多个“清洁电站”,匠心打造品质工程,筑牢当地社会发展基石。
笃行社会责任实践,联结民心相通纽带。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我们完成老挝听松村农业灌溉水渠清淤项目,为缅甸地震灾区筹集物资、发起捐款;促进属地人才成长,我们在全球雇用属地员工超10万人,资助全球400余名留学生来华深造;坚守绿色发展底色,我们开展“五年千项”绿色技术行动,6个项目获评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奖项。
打开文明互鉴之窗,点亮美美与共图景。中交集团秉持“让世界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做深化合作伙伴关系践行者、中国企业品牌出海推动者、多元文化交融传播者、交流载体创新促进者,在全球设有369个境外机构,与所在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当地民众建立了广泛联系,结下了深厚友谊。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壮阔征程中,中交集团愿与海内外伙伴并肩同行,共同谱写丝路新华章。
(环球人物记者 王喆宁整理)
从1954年初出国门到2013年借共建“一带一路”东风加速全球布局,2024年,茅台出口额首破50亿元、销量超2100吨,企业相关产品已覆盖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
品质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茅台以5年酿造周期、262.8万分钟的匠心守护传统酿造工艺,用科技赋能传统,加强微生物科学研究、构建全域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让产品成为中国品质的鲜活注脚。通过推动包材绿色化转型、实施核心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查等措施,茅台持续践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主导白酒行业碳相关标准发布,成为EFQM(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全球奖新标准启用后首家获得七钻的中国企业。
文化是连接世界的情感纽带。企业国际化不仅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更承载着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业使命。茅台开展“茅台之夜”“茅台文化节”等活动,建设海外文化体验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合作是深耕国际市场的密钥。茅台积极与国际相关企业携手,推动酒类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在日本、新加坡打造样板市场,为区域合作探索路径;以“黔酒全球行”助力中国产品集体出海。
未来,我们将用更丰富的产品、更创新的表达、更开放的姿态,为构建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世界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张 驰整理)
首先,向本次论坛的主办方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祝福,并对论坛所展示出的高水平专业水准、深刻而前沿的内容设置表示赞赏,这些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中国媒体领域快速发展的趋势已经持续多年。白俄罗斯与中国在媒体发展空间问题上立场高度一致,与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值得一提的是,白俄罗斯是最早加入这一倡议的国家之一,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星报》开展的“一带一路·2013—2023”专题报道项目中,我们借助专家视角深入分析梳理了该倡议的发展成果与未来前景。
人民日报社及人民网是《星报》的长期合作伙伴,双方的信息交流日益深化。在2015年9月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上,《星报》与《人民日报》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双方深化协作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携手并进、成果丰硕,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我深信,未来我们的合作必将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星报》还是“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的首批成员之一。“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让我们扩大影响力,惠及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的媒体。正如中国古语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次论坛正是向我们这一共同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本报记者 李源欣整理)
12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联通东西方、跨越古与今,已经成为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五粮液这杯美酒,虽生在中国,却是世界文明交融的结晶。五粮液的原料中,大米与糯米源自中国,高粱最初生长于非洲,小麦起源于西亚,玉米则驯化于拉美,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终成一杯“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琼浆玉液,极具东方智慧,更有世界基因。
五粮液历史悠久,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见证者、推动者、受益者。我们深耕境外市场,在中国香港、德国、美国设立亚太、欧洲、美洲三大境外营销中心,营销网络覆盖五大洲62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创新消费场景,探索推出“美酒+美食”“产品+体验”“场景+文化”的出海模式,推动中国白酒深度融入全球消费者的生活日常,与全球消费者建立更深刻的情感联系。我们扩大品牌声量,开展五粮液“和美全球行”,以文化、艺术、时尚等多元形式,先后走进智利、巴西、泰国、柬埔寨等13个国家和地区。
跨越山海,和美同行。五粮液愿与各方携手,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宽广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用品质获取认同、用文化连接人心、用价值回馈期待,共同向世界讲述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范佳元整理)
正是媒体的力量,让世界知晓黑人群体所面临的不公。不公正的制度最终被推翻,背后也有新闻工作者的勇敢付出。
新闻事业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在中国,我们通过媒体见证了一个国家使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贫困的伟大成就。
当今,世界动荡越发明显。“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这句箴言正在加沙变成残酷的现实。那里已有多名记者遇害。这些悲剧事件,提醒我们反思自身在守护文明中的角色。当我们囿于狭隘的个人利益时,何谈履行使命?
尽管历史背景各异,但推动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将我们凝聚在一起。我们的先辈历经战火并取得胜利,为我们今天能够在同一屋檐下,共同商讨如何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讨论不应止步于此次论坛,而应当将议题带回各自的国家,这是文明赋予我们的共同使命。
当今世界,合作而非对抗才是主基调。我们不应吝啬赞美那些将多边主义作为发展核心的国家,我们迫切需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领导者。
让我们搭建理解之桥,弥合威胁文明延续的裂痕。
(本报记者 谢润嘉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4日 第 10 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