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路径: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谌建章    2025-09-25 14:21:27   

矿山遗址上玫瑰花开,老旧厂房里创意迸发,曾经“一矿独大”的产业版图正被多元经济重新描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非一朝一夕之功。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城镇开发边界内70%以上是存量空间,这标志着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必须从过去依赖新增土地供给的粗放模式,转向精细化盘活存量的内涵式发展。

“十五五”时期,面对内部结构性矛盾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双重挑战,资源枯竭型城市需在传统产业升级、生态修复治理、空间高效利用等方面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转型之路。近期多地实践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转型背景:资源型城市的困境与机遇

资源枯竭型城市曾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但也较早面临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福建龙岩作为典型资源型城市,过去依赖“一矿独大”的线性经济模式,虽享受了资源红利,却付出了沉重环境代价。

这类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受损、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问题。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历史遗留问题日益凸显,包括因资源开发产生的社保欠账、环境保护修复、棚户区搬迁改造等迫切需求。

同时,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5年,江西省仅省级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就达3亿元,较2024年增加2亿元。这些资金为城市转型提供了初始动力。

“十五五”时期,资源枯竭型城市需在传统产业升级、生态修复治理、空间高效利用等方面系统推进,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产业多维转型:从“单链”到“生态”

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升级的核心。成功案例表明,需从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构建和新兴产业培育三方面发力。

产业链纵向延伸是实现“点石成金”的关键。内蒙古准格尔旗推动煤炭从“燃料”向“原料”再到“材料”的华丽转身,煤制烯烃材料被用于制作各种日用品,并进一步研发煤基中空石墨负极材料,切入锂电池新材料赛道。

循环经济模式将废料转化为资源。龙岩市构建“石材开采—加工—石粉废渣处理—建材产品”闭环,园区每年处理废石料超20万吨,循环利用率达100%。生物柴油企业将废弃油脂转化为清洁能源及更高端的生物航煤与生物基化学品。

产业共生体系构建犹如自然生态“食物链”。上杭蛟洋新材料产业园以金铜冶炼为核心,串联硫、磷、氟化工,并拓展至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的高度循环利用,将原本难以处置的废料转化为产业链的“营养源”。

培育非煤经济增长点同样重要。准格尔旗在砒砂岩地貌发展苹果种植,利用科技小院推动智慧农业落地,同时发展沙棘加工等特色产业,让曾经“无人问津”的沙棘成为农户手中的“绿色存折”。

生态修复与空间重构:从“伤疤”到“景观”

生态修复不仅是环境治理,更是为城市发展奠定新基础。

矿山修复与产业培育结合是可行路径。山东淄博推动700余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转型,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淄川区利用关闭煤矿的地源热泵技术,引来恒温矿井水控制温室温度,使玫瑰四季开花,日均生产鲜切花1万多枝。

工业遗存盘活重塑城市文化价值。淄博按照“应保尽保”“修旧如旧”原则,将13座明代古圆窑、老厂房和隧道窑升级改造为陶琉文化小镇,使颜神古镇成为年吸引游客约30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

城市存量空间高效利用成为新趋势。自然资源部审议通过的《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填补了存量空间如何编制规划的技术标准空白。这一指南为资源枯竭城市盘活低效用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浙江余杭经开区构建“开采区聚集、限采区压缩、禁采区关停”格局,逐步复绿腾地,“唤醒”数千亩荒废用地,打造“智荟动力公园”,使宕口遗迹与湖光绿意同框,成为企业和人才向往的“绿色名片”。

制度创新与规划引领:从“刚性”到“弹性”

制度创新是转型成功的保障。“十五五”时期,资源枯竭城市需创新体制机制,为转型注入持续动力。

规划管理体系创新至关重要。《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创新了详细规划的分层编制和动态编制机制,以“规划单元全覆盖”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以“实施单元按需编”应对城市发展变化。这种弹性规划模式更适合资源枯竭城市面广点散的提质增效项目。

土地政策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广州市推出“弹性供应+动态适配”组合政策,针对不同产业类型提供“先租后让”“弹性年期”“长期出让”等供地模式。同时,简化定价机制,工业项目可享受“分期免息”政策,缓解实体企业资金压力。

激励机制设计促进存量空间活化。广州允许存量低效划拨工业用地在不改变用途前提下提高容积率,可暂不办理有偿使用手续,在权属转移时按市场评估价40%补缴出让金。这一政策激励企业集中资金用于增资扩产。

“十五五”时期转型升级的战略建议

基于各地实践探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十五五”时期转型升级提出以下战略建议:

制定差异化转型战略。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需精准识别自身优势与瓶颈,制定符合实际的转型路径。煤炭城市可聚焦煤化工产业链延伸,金属矿产城市可发展精深加工与新材料,各类城市都应避免产业同构。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推动企业内小循环、园区内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相结合。将环境成本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吃干榨净”。

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基金,推广PPP模式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积极利用省级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优先支持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项目。

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转型发展技术创新联盟,引进培育急需人才。如准格尔旗苹果科技小院引入中国农业大学专家,通过传感器传输数据,使传统果园迈向智慧农业新阶段。

建立转型绩效评估体系。设置经济转型、生态修复、社会进步、制度创新等多维指标,定期评估转型成效,实行动态调整,确保转型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从山东淄博的陶瓷古镇到内蒙古准格尔旗的智慧果园,从福建龙岩的循环产业园到浙江余杭的智造基地,一幅多元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转型图景正在展开。

“十五五”时期,资源枯竭型城市需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空间重构与功能提升相统一,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协调,才能真正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城市群空间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特约研究员)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莫让“数字赋能”变成“数字负担”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