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创新:擘画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基石

谌建章    2025-10-13 11:22:48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深度交织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和发展引擎,其竞争范式正在发生深刻重构。传统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虽仍是重要基础,但已不足以定义一座城市的未来高度。纵观全球顶尖城市的发展轨迹与竞争态势,我们清晰洞察到:创新,已然超越单一的经济活动范畴,升维为驱动城市进化、重塑区域格局、赢得未来竞争的核心战略资源与根本动力。

未来城市的竞争,本质上是发展模式的竞争,是生态系统韧性的竞争,更是前沿话语权的竞争。这一切,都深深植根于其创新能力之上。我们认为,这种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战略维度:

一、创新是驱动城市经济进阶、实现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

未来城市的经济活力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要素规模驱动,而是转向创新驱动。这不仅仅是培育几个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要构建一个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产业创新为实体、模式创新为应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孕育未来产业策源地:城市通过汇聚顶尖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研发总部,成为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从而占据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定义下一代技术和产业标准。

催化产业集群新生态:创新不是孤立的点状突破,而是链式反应。未来城市需要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通过建设高水平创新功能区(如科学城、科技园区)、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催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激发新业态新模式: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正在不断重塑商业形态、消费模式和工作方式。智慧零售、数字文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依赖于城市提供的开放数据、高速网络、应用场景和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这一切都源于鼓励创新的土壤。

二、创新是优化城市治理模式、提升生活品质的“智慧大脑”

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密度,更体现在生活品质和治理效能上。创新,特别是数字技术创新,正深度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使其更精准、更高效、更人性化。

推动城市治理智能化: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城市大脑”,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全局分析和智能调度。在交通管理、应急响应、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领域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见”的跨越,极大提升治理效率和城市韧性。

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创新让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的“一网通办”“指尖可达”。基于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市民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方案。

营造宜居绿色环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未来城市的必然选择。从智能建筑、分布式能源系统,到智慧水务、绿色交通网络,创新技术为城市提供了实现“双碳”目标、建设公园城市、营造蓝绿空间的解决方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典范。

三、创新是塑造城市文化魅力、吸引全球人才的“强大磁场”

城市的终极竞争是人的竞争,尤其是富有创造力的顶尖人才的竞争。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自然能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汇聚全球智慧。

培育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创新需要开放的思想、包容的文化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未来城市必须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多元文化,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活动(如科技峰会、艺术双年展、创新大赛),使之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交汇点和发源地。

打造吸引人才的软硬件环境:除了优质的就业机会,顶尖人才更看重的是宜居的生活环境、顶级的科研平台和开放的合作网络。城市需要通过持续的创新,提供世界级的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以及便捷的国际交往环境,构建“类海外”人才社区,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创新具有全球流动性。未来城市必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建设国际创新园、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鼓励企业跨境研发合作等方式,成为全球知识、技术、资本、人才循环的关键枢纽,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定义自己的独特坐标。

综上所述,创新已不再是城市发展的可选项,而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战略必选项。它将经济动能、治理效能、人文魅力有机统一,共同铸就了城市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

面向未来,我国城市群与中心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必须将“创新”置于战略核心地位:

1.强化顶层设计:将创新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置等各个环节。

2.加大基础投入:持之以恒地增加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为创新提供深厚根基。

3.深化机制改革:打破体制机制壁垒,畅通创新要素流动通道,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

4.开放应用场景:主动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丰富的城市级应用场景,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唯有如此,我们的城市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城市群空间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特约研究员)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预”字当头方能更好履职尽责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