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数字中国,文明国度

——研究数字经济,畅想未来中国

许永焱    2025-10-15 10:57:19   

当今的中国,无论你身处城市还是乡村,无论用心观察还是随意着眼,你随处可以发现,现代数字科技深入交融生产生活,正在引领社会不断变革与创新,推动文明进步与发展。物质财富的稳健增长,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社会风貌的多彩多姿,处处洋溢现代文明春风。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必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数字天下,人文舒适的文明国度。

一、数字中国的发展趋势

纵观数字中国基础建设,体验数字中国生产生活,数字科技改变了中国。从市场需求、科技支撑、人才实力、资本投资、政策环境等维度观察数字中国建设与发展,你会耳目一新。

从市场需求看,明显已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一是数据要素市场化加速。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数据产业规模已达5.86万亿元人民币,较“十三五”末增长117%,数据标注、治理、交易、服务等新业态快速涌现。二是行业需求呈现“横向打通、纵向连贯”的特征。横向覆盖政务、金融、制造、医疗、交通、教育等关键领域,纵向贯穿感知、决策、执行、反馈全链条,数字化水平达到从未有过的新高度。三是消费端需求升级、拉动。从数字购物、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健康文旅、数字娱乐、数字融媒体等,牵引大批关联投资、关联生产、关联贸易,带动数字消费广泛延伸、持续扩大。

从技术支撑看,技术生态链已借助“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且日趋成型。一是算力强劲。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东数西算”工程深入实施,城市算力网互联互通节点将在2025年底覆盖80%省区市,有效降低算力使用成本。二是软硬件协同。异构计算、领域专用架构、国产芯片与操作系统协同优化,鸿蒙设备总量已突破11.9亿台,数字安全基础可靠,跨终端生态逐渐形成。三是AI能力强、发展快。专利数量占全球60%,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多模态算法进入产业化临界点,推动数字装备、数字资源向资产转化,促进社会经济朝数字主流形态快速发展。

从资本投资看,正从“政府引导”转向“多元共投”。当下,政策性资金、央企基金、社会资本共同设立数字科技类公司近500家,形成“国家队+龙头+中小创新企业”的多层次资本共投体系,实力不容小觑。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突破60万亿元,投资回报也将大幅跃升,吸引全球资本持续加码。

从产业应用看,已从“行业试点”逐步走向“全域融合”。一是制造业超万家智能工厂,已覆盖80%以上制造业大类,形成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二是城市治理,按国家规划2027年将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连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30年,实现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新发展,且力求全面突破。三是生态环保,国家已将智慧环保体系构建纳入国家发展规划,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全面上线。

从政策环境看,已从“顶层设计”走向“落地考核”。一是《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确立“2522”框架,明确2025、2035两阶段目标,并将数字中国建设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任务落实有保障。二是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密集出台,构建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三是国际合作,已定向以“数字丝绸之路”和“丝路电商”为突破口,推动标准、规则、治理的全球对接。

从未来数字话语权看,体系输出优势明显。一是规模优势。全球最大规模的数字基础设备、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都在中国,有望形成“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的输出能力。二是技术优势。在AI、算力网、国产化底座等关键领域的系统性突破,使中国具备定义数字技术路线的能力。三是治理优势。可信可控、原生安全、数据原生安全架构理念等,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中国范式”。一句话,数字中国正从“跟跑”转向“并跑”乃至“领跑”。未来十年,将在全球数字规则、技术标准、产业生态中掌握重要话语权。数字中国,前途可期。

二、数字中国的价值体现

数字中国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科技进步、科技应用带来的财富增长、生活便利、社会繁荣,更应体现为促进社会的公平、守护文明的底线、增进百姓的福祉,确保从效率优先到文明守护。如下三点,尤为关键:

首先,它必须捍卫公平。数字融入百姓生产生活,不应是加剧不平等的加速器。我们看到,一些老人常因无法适用数字工具而被拒之各色门外,一些低收入群体会因“数字画像”而得不到金融支持,一些快递小哥违章逆行往往是因算法设定而难达标……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数字促进的竞争发展,应当顾及技术普及,应当顾及公平适用,应当顾及守法竞争,应顾及价值底线。数字社会远非“上线即平等”,“透明即公平”,在追求效率、效益的同时,数字技术应用,包括数字平台、数字工具等,无论如何必须服务并捍卫公平的底线。

其次,它必须守护人性的自主。在数字普及的社会中,平台广泛存在,算法巧置其中。基于便利的依赖,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当算法决定你看到什么、购买什么、甚至相信什么,人的选择权正在被悄然侵蚀。因此,平台(系统)应提供“关闭算法”的选项,允许用户查看并修正自己的数据画像,自主决定合适的选择。同时,“知情,同意”,也不应是点击“同意”就已结束,而应是保有持续的权利掌控。换言之,数字工具的便利不能侵害人性的自主选择,工具只能提供自主选择的辅助与便利。

再次,它必须维护文明的底线。数字科技日新月异。深度伪造技术,可伪造名人言论,可模仿他人声音,可伪造他人笔迹,AI还可以换脸,脑机接口未来或将读取“思想”。先进数字科技若无伦理约束,必将动摇社会的根基,深刻影响社会的生产生活。数字中国,必须建立“技术红线”:凡可能侵犯人类价值尊严、破坏社会信任根基、削弱人类自主性的应用,应当被严格规制,以确保文明底线的守护。

三、数字中国的人文生态

当城市数据流在数字平台支持下高效运行,当工厂在算法加持下顺畅自启,当特定个人主体在数字画像中被“精准服务”……我们正站在一个文明的十字路口:数字中国,究竟是通向更自由、更公平、更富有、更尊严的人类社会,还是滑向一个由代码主导、人性被压缩的“高效牢笼”?毫无疑问,我们必须作出正确的选择。基于这一点,数字人文生态文明必须体现三个不可让渡的坚持:

一是坚持“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石,也应是数字文明的铁律。任何技术设计,都应回答:它是否提升了人的能力?是否增强了人的连接?是否丰富了人的体验?答案若是否定的,哪怕效率再高,也应被重新审视。

二是坚持文化的主体性。我们欢迎AI辅助创作,但不能让机器取代“文以载道”的使命;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需求,但不能以大数据抹杀顾客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我们利用大数据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管控社会,但不能被大数据绑架舆情盲目从众。文化的主体性,不能受制于数字、算法的操控。中华文明讲究“仁者爱人”“民为邦本”,这些价值观,必须内嵌于数字系统,而非技术逻辑消解。

三是坚持慢的权利。在“即时响应”“秒级决策”的数字时代,人有保有“慢下来”的自由:可以不回信息,可以不刷视频,可以在没有算法推荐的情况下阅读与思考。数字文明,不能剥夺人“发呆”“犹豫”“沉默”的权利。

由是观之,数字中国,不仅拥有更聪明的数字生态,还将拥有更文明的社会新姿。人不能也不应沦为数字工具的附庸,数字技术发展也不应与人文价值发生逆向冲突。基于中华五千年文明、进步的经验积淀,数字中国一定不是简单的数字帝国,而应当也必然是人文生态高度文明的数字国度。

人民文明幸福,是数字中国之目的。

(作者为广东财经大学人民财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