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延安大学:延安时期宣传之道与新时代实践之路

刘小淼    2025-10-15 16:22:00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延安时期作为中国革命的关键阶段,其孕育的延安精神与宣传智慧,犹如一部厚重的教科书,为我们今天开展宣传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今天,重温延安时期的宣传理念与实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前瞻。这份宝贵遗产启示我们,优秀的宣传工作既要扎根传统,又要面向未来;既要坚守原则,又要勇于创新。

巩固思想基础,把握传播主导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思想建设是宣传工作的根本所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建立了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开展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通过《解放日报》改版、新华广播电台开播等举措,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网络。这些实践体现了“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的智慧。当时,一本《论持久战》的单行本在国统区引发洛阳纸贵,一场《白毛女》的演出让万千群众泪洒现场。这些成功的传播案例证明:只有筑牢思想根基,传播才能有的放矢;只有把握正确方向,宣传才能深入人心。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建立了宣传网制度。据史料记载,1951年河北省大名县就组建了数万人的宣传队伍,他们将新中国的理念通过读报组、农村剧团、广播筒等形式,传达到每一个村落、每一个集市。这种“撒网式”的宣传模式,确保了新生政权的理念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广泛民众的认同和拥护。

当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我们更需继承延安时期“先声夺人”的智慧,主动设置议题,善于把握时度效,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立足群众需求,增强传播实效

“得民心者得天下。”延安时期的宣传工作之所以成效显著,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荀子有云:“民齐者强。”当时的宣传工作深刻把握了这一真理,创造了诸多至今仍值得借鉴的传播方法。

其一是“断言法”的运用。陆机在《文赋》中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延安时期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人民服务”等口号,虽寥寥数字,却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这些简洁有力的表达,通俗而不失雅正,朴实而蕴含深意。其二是“重复法”的坚持。《荀子·劝学》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持续不断地宣传教育,党的理论主张如细雨润物,渐渐深入人心。从秧歌剧《兄妹开荒》的巡演,到《解放日报》社论的连载,这种持之以恒地传播,使党的主张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其三是“传染法”的妙用。《周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延安时期的宣传工作善于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之所以能产生巨大号召力,正是因为它直指农民的核心关切。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相连的传播智慧,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943年延安鲁艺演员表演秧歌剧《兄妹开荒》。

 

当代传播工作应当继承这一传统。我们要善于用群众的语言讲述群众的故事,让宣传内容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情感温度。

遵循认知规律,注重传播艺术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延安时期的宣传工作之所以成效卓著,在于深刻把握了传播的渐进性和艺术性。《礼记·学记》中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出了引导式传播的真谛。

当时,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背景的群体,采取了差异化的宣传策略。对于知识分子,通过理论著作和学术讨论进行引导;对于普通群众,则运用民间艺术和通俗读物进行启蒙。这种分众传播的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宣传工作同样需要把握这个度。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受众,要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既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一味媚俗”。

价值观的培育如同园丁培育苗木,需要遵循其生长规律,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我们要以“润物细无声”的耐心,通过持续的、渐进地引导,实现理念的内化与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要善于运用“和而不同”的智慧。比如对于海外受众,可以先从文化交流入手,通过书法、武术、中医药等载体,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创新传播方式,提升时代感染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宣传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从延安时期的土喇叭、黑板报,到现在的微博、微信,传播载体在变,但“内容为王”的原则始终未变。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将严肃的军纪用通俗易懂的民歌形式表达,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这种将严肃内容与活泼形式相结合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红军随身携带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图册。

 

当下,我们正处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主动适应传播格局的新变化,善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语态。但创新不能忘记根本,我们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要保持内容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又要追求形式的活力和表达的创新。比如,可以运用短视频解读理论政策,通过直播展示发展成就,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让主流价值传播更加生动鲜活。

同时,我们也要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胸怀。一些国际文化品牌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好的传播需要精彩的叙事、精湛的制作和精准的投放。我们要在学习借鉴中提升,在比较对照中创新,让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广、更深。

延安精神的传播智慧,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财富。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以“不忘初心”的执着坚守宣传工作的原则立场,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拓传播的创新路径,牢记“文以载道”的古训,把握“以文化人”的规律,既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要勇做新时代文明的积极创造者。通过富有智慧、充满温度的传播工作,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为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构筑最坚实的思想根基。正如《诗经》所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延安精神这座历久弥新的智慧宝库,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指引我们在宣传工作的伟大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时代华章。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