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擎旗开路守初心 文化铸魂启新程

蒲青松    2025-10-31 16:28:43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七十五载春华秋实。作为中国中铁旗下最早投身铁路建设的骨干企业,中铁五局始终高擎“开路先锋”大旗,在筑路报国的征程中沉淀文化,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淬炼精神,让开路先锋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柱力量。开路先锋文化不仅承载着中铁五局的奋斗记忆,更凝聚着国有企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忠诚,彰显着国资央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

 

1950年,老一辈五局人接过贺龙授予的“开路先锋”大旗。

 

一、薪火相传,开路先锋文化的传承与积淀

文化的力量源于历史的厚积,成于世代的坚守。中铁五局的开路先锋文化,诞生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烽火,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升华于新时代的征程,每一段历程都镌刻着鲜明的精神印记。

(一)源起——在成渝铁路接过旗帜,中铁五局以初心铸就了“筑路报国”的文化根基。1950年,中铁五局的前身西南铁路工程局为修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而成立。老一辈五局人接过贺龙元帅授予的“开路先锋”大旗,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意志,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仅用两年时间就创造了“筑路史上的奇迹”。这段艰苦创业的历程,孕育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奠定了开路先锋文化坚实的红色根基。此后,从宝成到成昆,五局人转战西南,为祖国撑起钢铁脊梁,“筑路报国”的初心深深融入血脉。

(二)成长——到市场浪潮中淬炼,中铁五局以闯劲构筑了“开路先锋”的文化体系。改革开放后,中铁五局步入规范化、市场化发展新阶段。面对全新挑战,企业以文化为“罗盘”和“精神铠甲”,实现了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五局博采众长,创新凝练出“艰苦奋斗、攻坚克险、争创一流、尊重科学”的开路先锋文化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优势,更成为国有企业坚守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

 

图为京张高铁。

 

(三)升华——于继往开来中迭代,中铁五局以赤忱锚定了“创新发展”的文化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铁五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无论是攻克世界级难题的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挑战极限的川藏铁路拉月隧道,还是高质量建成象征友谊的中老铁路,这些实践推动开路先锋文化实现了从“筑路报国”向“强国担当”、从“国内建设”向“国际服务”的跨越升级,内涵拓展为“忠诚担当、爱国奉献、创新创造、勇争一流”,成为引领企业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图为中铁五局开路先锋文化馆。

 

二、实干笃行,开路先锋文化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铁五局始终坚持“文化与管理融合、精神与实践同步”,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硬支撑。

以文化促党建,筑牢根魂优势。强化理论武装,把准文化方向。始终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总纲领、总遵循,确保开路先锋文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创新党建载体,践行文化理念。坚持将开路先锋文化理念融入党建工作全过程,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党员在攻坚克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强宣教阵地,传递文化声音。投入大量资源打造文化教育基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呈现了五局75年的发展变迁和精神传承。2022年,该文化馆被命名为首批中国中铁“开路先锋”文化教育基地。此外,还命名了六家子公司文化馆,作为首批中铁五局“开路先锋”文化教育基地,确保文化阵地规范运行、有效发挥作用。

以文化聚合力,激活团队动能。梳理精神谱系,讲好文化故事。开展了企业精神谱系建设工作,深入挖掘企业发展历程中的精神财富。梳理出成渝精神、青藏铁路昆仑山精神、京张高铁建设精神、中老铁路建设精神等11种精神成果,精心拍摄制作11部纪录片,形成中铁五局首批精神谱系,并举行开路先锋精神谱系发布仪式,使之成为企业发展历史和文化建设中最为宝贵的财富。选树先进典型,推动示范引领。始终坚持“典型引路、榜样示范”,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工作,近年来先后选树了全国盾构大师李吉、感动交通年度十大人物陈发亚等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开展“开路先锋文化大讲堂”等活动,让身边人讲身边事,引导职工在先进典型中汲取正能量,推动全局形成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开展普及活动,增强文化认同。在企业本部、项目驻地和施工现场,播放《永远的开路先锋》宣传片,发放《开路先锋文化理念系统手册》,唱响《开路先锋》司歌,打造开路先锋文化长廊,让文化融入工作环境,切实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实现了自觉认同、自发践行。

 

图为武广高铁。

 

以文化助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深耕主责主业,增强综合实力。在铁路建设方面,参与建设武广高铁、哈大客专、京张高铁、川藏铁路等项目,推动我国铁路网不断完善;在公路建设方面,先后参建了中国境内350余条公路,打通了区域交通大动脉;在城市轨道、水利水电、市政公用、房屋建筑、机场码头、地下管廊等领域,投资参建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驱动创新创造,突破技术瓶颈。“创新创造”是新时代开路先锋文化的重要内涵,始终秉持“创新为魂”的理念,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开展科研攻关,实现工程技术与科技创新双向突破,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百余项,以科技创新推动行业进步,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优化经营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经营布局上,坚持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拓展多元业务,业态覆盖更加广泛、布局结构更趋合理,经营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在安全质量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及“质量为本”理念,健全安全质量责任体系,强化穿透式监督监管,大力推进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施工,全力打造安全优质精品工程;在经济效益上,企业发展规模与质量全面提升,逐步转型为以基建业务为主、多元业务协同发展,具备投资、设计、施工、运营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的企业集团,价值创造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以文化践责任,彰显央企担当。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始终自觉服务国家大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除参与中老铁路建设外,参与多米尼克国际机场、中吉乌铁路等多项重大海外基建项目,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连续20多年以挂职副县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等方式,开展湖南汝城、贵州丹寨的定点帮扶,助力困难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应对急难险重,始终冲锋在前。组建了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参加各类抢险救援30余次,特别是在湖南华容抗洪救灾中迎难而上,以“硬核”实绩书写了央企的责任答卷。关心关爱职工,传递企业温暖。持续深化“幸福之家十个一工程”,实施“六加强一保障”服务保障关爱工程,倾力打造“前行有我”服务品牌,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央企温暖,增进民生福祉。

三、守正创新,不断赋予开路先锋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面向未来,中铁五局将坚持守正创新,持续为开路先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守正——锚定文化方向,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同心同向。将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企业文化建设定向领航。传承优良传统,坚守初心使命。教育引导员工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引导员工在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中主动作为。坚守文化内核,保持品牌特色。开路先锋文化内核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忠诚担当、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创新创造、勇争一流”的时代特质。要始终坚守这些核心内涵,保持文化的稳定性和时代性,让“开路先锋”文化成为五局最鲜明的标识。

 

图为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

 

创新——丰富文化表达,拓展建设路径。创新文化载体,提升传播效果。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数字化手段,不断推动开路先锋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创新,灵活运用数字展厅、短视频、直播等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感知力。拓展文化边界,凝练新的品格。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服务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战略中,提炼新的精神成果,丰富开路先锋文化内涵;拓宽国际视野,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境外交流合作等路径拓展文化边界,持续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融合,促进协同发展。加强与其他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的文化交流,积极开展对标学习,推动开路先锋文化与其他优秀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在企业内部,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色子文化,推动形成“一体多元、协同发展”的文化新格局。

 

图为西成高铁。

 

践行——强化文化赋能,推动企业发展。聚焦国家重大工程,打造精品标杆。新时代、新征程,将牢牢把握开路先锋文化的时代性、实践性特征,矢志不渝践行“创造、质量、品牌”这一新时代企业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展现实力,让开路先锋文化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升华出彩。巩固拓展市场,深化国企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难题,加强品牌塑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七十五载勇毅前行,开路先锋文化已深植于中铁五局的基因血脉;新征程砥砺奋进,五局人将继续高擎先锋旗帜,坚守初心,心怀“国之大者”,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推动企业行稳致远,为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供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塑造彰显文化底蕴和独特气质的城市精神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