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紧扣两翼协同

充分释放面向创新发展的科普动能

王志芳    2025-11-05 08:48:45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确立了科学普及在创新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24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纳入法律条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紧扣两翼协同发展,充分释放面向创新发展的科普动能,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在双向赋能中相辅相成。科学普及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培育创新文化、筑牢科技人才根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加快科技创新进程发挥积极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通过创新理念的引领、创新成果与技术手段的生成,引领科普事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强化两翼协同,是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推动二者深度渗透、动态平衡,构建科技创新—普及传播—实践应用—科技再创新的良性生态,为创新发展的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两翼协同的顶层设计持续完善。政策引导是两翼协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及新修订的科普法等一系列政策法律,系统建构并不断强化两翼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同时,这些政策与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等科普相关要求形成衔接,实现两翼协同在顶层设计上的贯通。从“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提出,到确立“两翼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再到法治化保障下的“两翼紧密协同”,实现了从科技项目科普化向科技设施、人才、成果等多要素递进式协同的转变,体现了国家层面推动两翼协同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两翼协同的主体日益多元。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设计,持续优化协同发展格局。以往参与两翼协同的主体以科技场馆、科研机构、高校及科技工作者等为主,如今已拓展为科技企业、媒体以及广大公众等共同融入的新体系。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打造沉浸式产学研科普场馆、开放科研设施等方式,拉近了科技与公众的距离;新媒体平台成为前沿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显著提升了科普的覆盖面和渗透力。这种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生态,持续夯实两翼协同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广泛的社会力量。

两翼协同的内容不断拓展。科普内容作为科普工作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科学知识的普及质量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同时,也为科普注入新素材、新话题与新视角。创新成果的普及成为科普工作的“前沿”方向,也增强了科技创新的社会感知力和影响力。如在科普畅销书的前沿内容变迁中,元宇宙、芯片技术、新质生产力、ChatGPT及DeepSeek等热点科技广泛传播,反映出公众对科技进展的高度关注,也凸显了科普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互动与协同。

也要认识到,两翼协同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和完善。制度落实尚不完善,科普工作尚未充分融入科技项目、人才及成果评价体系,科技资源科普化不足。前沿科普供给滞后,科普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科技迭代步伐,公众与前沿科技之间存在认知差距。复合型科普人才短缺,一些科研人员缺乏科普转化能力,一些科普人员对前沿科技理解有限,专业性与通俗性难以有效统一,制约了高质量科普内容的持续产出与传播效能。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将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从2050年提前到2035年,并对“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这一重大战略调整,凸显出科技强国建设的紧迫性,也对两翼协同效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两翼协同存在的问题,需从三方面发力。

强化制度协同,完善科普激励机制。落实科普法中面向科研院所、学校及企业等“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普的评价标准和制度机制”的规定,健全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评估标准及奖励举措,切实增强有关主体参与科普的内生动力。完善科普政策动态评估与优化机制,持续提升科普效能。

创新内容生产机制,推进形成大科普格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民生关切,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前沿科普+专家团队”创作与传播模式,提升前沿科技科普化的时效性。同时,拓展科普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化路径,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科普队伍建设。科普兼具专业性、通俗性与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因此在教育培养和科研实践阶段,应注重科学思维、科学通识与科学写作能力训练,强化科普能力建构的内在连贯性。加强理工科背景科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科技与人文知识的融合。发挥科技领军人才与团队的科普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参与率。

(作者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05日 第 1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下一篇:寻常事里见担当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