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从抗日战火硝烟中走来

——访开国少将谢振华之女谢海巢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5-11-10 17:14:37    《人民周刊》

在我国的抗战将领中,开国少将谢振华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少年时加入游击队,在战火硝烟中成长为最年轻的军长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年仅20余岁的他历任团长、团政委等职务,带领战士们多次参加反“扫荡”等战役战斗,立下卓著功勋。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国少将谢振华将军之女谢海巢于近期向本刊记者讲述了父辈的抗日往事。

 

图为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碑。

 

亲历白驹镇会师

记者: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参加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都是非常年轻的面孔,而像您父亲谢振华将军这样,如此年轻便能独立带领一支队伍作战的将领,却并不多见。可否介绍一下,您的父亲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又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谢海巢:我的父亲谢振华出生于1916年,他13岁时由游击队员参加红军。在1934年刚满18岁时,他已经担任红三军团14团团政委。1937年,他被任命为总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从马列学院毕业后,1940年任八路军第五纵队组织部部长兼敌工部部长时,他年仅24岁。

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1940年7月,父亲带着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重托,离开延安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开展敌后工作。他化装成中央军校学员,穿上国民党军服,就这样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经开封、洛阳等地,终于顺利到达皖北。在新四军第六支队驻地,他们遇上开国大将黄克诚带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两个旅南下。经电报请示中央组织部批准,父亲带领的百余名干部都留在第五纵队工作,父亲也被任命为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管干部工作)兼敌工部部长。

不久后,第五纵队7、8、9旅奉命东进,到苏北开辟新的根据地。1940年10月10日,在江苏盐城与东台交界的白驹镇,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先头部队与新四军北上先头部队胜利会师。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新四军在苏北地区的一次重要战略会师,打通了华北、华中联系的通道,打开了苏北抗战局面,实现了两军战略上的南北呼应,为后续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提供了重要军事保障。

白驹镇会师后,两军协同作战,到1940年底基本完成了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不仅有效加强了华中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也成为长期坚持华中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

敌我交锋战况激烈

记者:在抗日战争的历次大小战役中,在武器装备上,我军往往处于敌强我弱的局面;在军队阵容上,我军也时常处在敌众我寡的境地。如何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可否以您父亲谢振华将军的经历为例作一下阐述?

谢海巢:以我父亲1943年参加的八滩战斗为例。八滩是苏北比较富庶的地区,商业比较发达,每年的税收也不少。日本侵略者占领八滩后,师里原本计划调22团前来配合作战,但是路程需要两三天,还要通过敌人的几个据点,势必会推迟和暴露我军的行动,还会让敌人得到喘息的机会,加强防御工事。

最终决定,以我父亲指挥24团为主力,并派师特务营的两个连进行支援。在1940年10月白驹镇会师后,我父亲奉命率3师教导队到阜宁建立根据地。他组建地方武装,组成阜宁县大队并出任大队长。1941年4月,阜宁县大队与原24团团部直属分队及5个连合并为新的24团,由我父亲任团长。1942年,团政委调走后,我父亲又兼任团政委。

接到攻打八滩的任务时,我军一方面要在武器装备远不如敌人、作战时间也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敲掉敌人的据点,另一方面还要分派兵力去阻击从约60华里外的东坎前来增援的敌人。作战地图是根据测绘员深入敌人据点,冒着生命危险取得的情报绘制的。这名测绘员名叫汪明德,当时年仅17岁。

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发生在深夜将敌人围困在3个院落中时。有十几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地冲上房顶,就在准备揭开瓦盖往里丢手榴弹时,被机枪扫倒了。20多个日军士兵乘势冲出包围圈,扑向我军指挥所。我父亲冲在前面,一边呼喊司号员调1营1梯队进入战斗,一边用枪阻击敌人。就在这时,3连的奋勇队在连长率领下及时冲上去,迅速利落地将冲出来的20多个日军士兵全部歼灭。

日军借助院子厚实的砖墙,守住枪眼,拼命向进攻的我军战士射击。战斗进行到下半夜,就连参谋长都受伤了,但是他用一条白布缠住头上的伤口,仍然坚持战斗。

八滩战斗的胜利值得庆祝,为抗日救国而牺牲的烈士同样值得纪念。当地政府为烈士们修建了陵园,并建了一座纪念碑,让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永远铭记。

有效消耗日军有生力量

记者:八滩战斗发生的1943年,也是抗日战争从战略相持阶段向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的时间节点。在您父亲谢振华将军抗日的苏北,我军开展了哪些对日反攻,又如何打击了敌人?

谢海巢:1943年以后,在反击日军集结重兵开展大规模“扫荡”的过程中,3师22团在单家港歼灭了日军一个中队,23团又在陈家集歼灭了日寇的一个中队,类似的歼灭反击战还有很多。缺乏兵源的日本最害怕有生力量的消耗,而我军的战略就是一个个据点地分割敌人,并把他们逐一消灭掉。因此,日军不得不把分散在各个据点的小股敌人都集中到大中城市。对苏北地区的大“扫荡”,是侵华日军总司令岗村宁次在南京亲自布置的,最后以惨败告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八路军的各级优秀指战员与人民群众一起浴血奋战,共同谱写了一曲曲保卫家园的感人壮歌。

 

(《人民周刊》2025年第17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7期

上一篇:家国情怀可触 大爱精神永续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