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新四军的历史贡献与精神力量

——访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常浩如

本刊记者 赵丽岳    2025-11-10 17:18:39    《人民周刊》

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开辟华中敌后战场,发动人民群众,坚持长期斗争,为中华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四军是在没有后方依托、敌伪顽三重夹击的险恶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它以铁的信仰和铁的作风,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凝聚了人民的力量,撑起了抗战的半壁江山。”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党史军史专家常浩如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图为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内的雕塑。(资料图)

 

烽火中诞生的新四军

记者:请您介绍新四军的成立背景。新四军的成立有何意义?

常浩如:新四军在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成立。1937年,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国共两党加速合作谈判。此时,留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因长征后与中央联系困难,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史称新四军。

起初,国民党对新四军处处限制:只给8个团、1万余人的编制,远低于八路军。但在共产党的坚持下,新四军保留了独立建制,军官由中共推荐,确保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叶挺被推举为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兼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从而在政治与军事上为新四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四军的成立,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一,集中南方红军游击队,开辟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成立前,部队长期分散在深山丛林中,以小股游击战的方式坚持斗争,条件艰苦。随着部队集中和整编,新四军在皖南集结之后迅速发展壮大,在苏中、苏北、苏南、淮南、淮北、皖江、浙东、鄂豫边开辟了8块敌后根据地,切断了日军在长江的运输线。

第二,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由于兵力敌强我弱,新四军便在平原水网地区与敌人开展游击战。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日伪军作战24600多次,牵制了华中日军的16万兵力和伪军的23万兵力。

第三,奠定了中共在华中敌后战场的战略支点,并配合正面战场的战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与敌人交战时,新四军在敌后用破袭战的方式,袭击日军后方交通线、迟滞日军增援,对形成全国抗战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凝聚民心,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与国民党不同,共产党的部队与敌人作战的同时,也发动和组织群众成立民兵、自卫队,并组织文化抗战,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用新思想来教育、影响、动员、鼓舞群众。正因如此,新四军发展了大量的民兵,抗战力量空前壮大。

第五,新四军打通南北交通。中央为新四军制定的作战方针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当时,新四军活动于华中地区,八路军则驻守华北地区,两大部队因日军与国民党军的封锁阻隔而相距遥远。因此,打通这种封锁与阻隔成为迫切需要。新四军突破长江天险发展到长江以北,并成功开辟了苏北根据地,使得江苏与山东连成一片。如此一来,华中与华北两大区域便实现了连接,使得两大区域能够实现人员往来、物资交流以及人员调动等,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力量,从而不断发展壮大。

第六,新四军反攻作战夺取最后胜利。1944年春天起,中国抗战战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前,中国抗战长期处于被动防御或战略相持阶段;而进入1940年后,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国际形势的发展,世界法西斯力量逐渐走向溃败,中国抗战由此转入反攻阶段。新四军先后解放了200余座城市,收复了大片国土,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的起点虽小,却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开辟华中敌后战场,构建抗战整体格局。毛泽东曾称赞:“新四军是华中人民的长城。”

新四军卓越的历史贡献

记者:您认为新四军有何特点?抗战精神在新四军身上有何体现?

常浩如:新四军继承并发展了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获誉的“铁军”精神,且“铁军”精神与抗战精神有诸多相似之处。

第一,新四军反映了坚定不移听党指挥的忠诚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服从大局、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坚决贯彻中央战略等方面。新四军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尽管曾长期遭受国民党的迫害,但为了民族大义,仍顾全大局,下山改编,与国民党携手抗战,将民族利益置于首位。无论面对多大困难,新四军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军队内部建立起坚强的党组织体系。即便在皖南事变中,军部遭受重创,仍在党的领导下迅速重建,继续坚持抗战,彰显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同时,中央赋予新四军“发展华中”“独立自主坚持斗争”“向北发展”等战略任务,均得到了坚决贯彻,并最终坚持到取得胜利。

第二,新四军展现出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侵略军,新四军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以弱胜强。在敌人的“清乡”和“扫荡”中,将士们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民族尊严。据统计,新四军在抗战中牺牲的将士达8万多人,而抗战胜利时全军共21万人,其牺牲比例远超国民党部队,展现出为民族解放不惜一切的英雄气概。

第三,新四军具有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在严峻的条件下,新四军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包括地方实力派、开明士绅、知识分子等,共同抗击日寇。同时,新四军凭借严格的纪律和对群众的爱护,帮助群众改善民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形成了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良好局面。当时流传的“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歌谣,便是这种民心向背的生动体现。此外,新四军内部官兵平等,干部身先士卒,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四,战略战术上,新四军勇于创新、机动灵活。新四军是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典范,在平原水网、河湖港汊地区创造了一系列游击战争经验,如伏击战、破袭战、水上游击队作战等,以“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坚持抗战。同时,新四军开辟了8块抗日根据地,为长期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新四军重视政治和文化工作,既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和宣传队,通过文化方式团结凝聚人心。

第五,新四军身上体现着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新四军始终处于极端险恶的环境中,面对敌人的严密封锁和物资的极端匮乏,以及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断绝一切补给的困境,仍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在敌后英勇战斗。

综上,新四军是抗战精神的一座不朽丰碑。它将忠诚、无畏、团结、坚韧、智慧融为一体,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以钢铁般的意志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华中敌后战场顽强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卓越功勋。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及其所展现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后人不断前进。

 

(《人民周刊》2025年第17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7期

上一篇:家国情怀可触 大爱精神永续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