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挖掘沂蒙山区的抗战记忆

——访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学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5-11-10 17:20:23    《人民周刊》

在抗日烽火燃遍华夏的年代,沂蒙山区涌现出不计其数的抗战志士。日本投降后,这些抗战老志士选择回到家乡,回归最普通的生活。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学用40余年的寻访与写作,挖掘出这些尘封在历史深处的抗战记忆。近日,他向本刊记者讲述了沂蒙山区的抗战故事以及自己的切身体悟。

 

图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内景。(资料图)

 

难忘老八路的血性与坚韧

记者:据了解,在您40多年采访写作沂蒙山区红色故事的创作历程中,寻访挖掘到不少被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沂蒙山区老八路抗战故事。其中最令您难忘和震撼的是哪一位老八路的事迹,他的故事又如何触动了您?

杨文学:在我这些年采访过的沂蒙山区老八路故事中,‍‍最令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英雄烈士王保胜的故事。抗战之初,他就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打伤,与部队失散回到家乡山东,并在家乡继续坚持抗日,成长为有1000多名部下的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特务营营长。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在一次攻打敌人据点的战斗中,他被敌军的大炮炸伤,昏迷在战场,不幸被日军俘虏。日军发现,这居然是一个“大官”,想从他身上套出线索,就没舍得杀他。敌人给他灌辣椒水、用刀子戳他;为了防止他逃跑,还挑断了他的腿筋、切掉了他的膝盖……整整折磨了他51天。但是无论敌人怎么盘问,得到的回应都是王保胜的破口大骂。敌人没有办法,于是天天打他。

王保胜被日军俘虏后,时任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钱钧等部队领导一直派人四处找他。这期间,盘踞在据点的日军投降、逃跑了,部队却始终没有找到他。到了第52天,王保胜居然自己从被关押的地方爬了出来。这时的他,骨头几乎全部被打断,整个人呈现出就像一团肉的形态。部队领导看到他回来,非常激动地告诉他,都以为他壮烈牺牲了!而王保胜说了一句:“鬼子不投降,我是不会死的。”这是多么坚决的话语,多么坚硬的“骨头”,多么坚韧的意志!‍‍

王保胜离世后被追评为烈士。我采访挖掘到他的事迹后,深有感触:这样有血性的一位老八路,社会却几乎不了解。因此,我专门为他写了一本书,用这本书的稿费为他拍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临沂市委投资600万元为他建了一座纪念馆。

为抗战老八路留下记录影像

记者:据了解,您为沂蒙山区的抗战老八路创作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除了用写作铭记抗日战争厚重的历史,您还为沂蒙地区抗战史料的留存做了哪些工作?

杨文学:沂蒙山区有这么多老八路战士,高廷光是我采访时唯一健在的一位,‍‍当时他已经89岁高龄。我担心他离世后,‍‍沂蒙山区就再也没有老八路了,老八路的抗战事迹或许就失传了,便急忙找到临沂市委书记。市委书记以为我又要到村里采访,因为我每次来都很少待在市里。他问我:“老杨,你还想上哪个村,需要我帮你做什么?”没想到我一开口便说:“你得给我点钱。”

我每年通过创作作品,能挣不少稿费,每次去市里都开自己的车、带自己的东西,几乎从来不向市里开口要钱。而那一次我破例开口,是想给高廷光拍一部纪录片。当时,拍一部片子,要想拍得好,大约需要10万块钱,即使配置低一点,也需要5万块左右。

我找到山东电视台,由我来写、电视台来拍,在高廷光的家里拍摄了10天,做成一部大型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这部纪录片在山东卫视首播时,我特意告诉高廷光的家人,让家里人陪着高廷光看电视。这位老八路战士平时基本上不看电视,那天特别高兴,非常激动。高廷光离世时,我去送了他,追悼会的大屏幕上专门播放了这部纪录片,为他的一生留下了影像资料。

从我19岁开始寻访沂蒙山区老八路的故事开始,就经常听老八路战士讲,抗战时期他们吃不上饭、穿不起衣服,天天睡在山洞里。当时参军的很多老八路战士,抗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有官职、当将军。比如,有一位被王保胜动员参加抗战的宋姓老八路战士,抗日的理由非常朴素:日本鬼子天天在沂蒙山折腾,咱不打鬼子,下一步是不是就轮到咱家了?这位老八路战士后来已经当上了连长,但是打完鬼子后,他说不干就不干了,原因是:“俺娘给我找了媳妇,我想回家娶媳妇。”

沂蒙山区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八路战士,有的已经当上了县大队长,但是仍然觉得:打完鬼子,就该回家了。他们生活在抗战时期的动荡年代,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理想就是回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些为抗战作出贡献、最后却回到农村的老战士,很多人的事迹都不为人知、一生也没有获得任何褒奖,看上去对他们并不公平,但是一提到那些在抗日中战死的老战友,他们的脸上就会立刻放出光彩,认为自己还活着就很幸福。

我深深地感到,这些沂蒙山区的抗战老八路经历过血与火的磨砺,已经达到了另一种境界,拥有一种令人感动的无私奉献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家国情怀。他们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所以把小家和国家紧紧绑在一起。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我拿出自己的10万元稿费,专门为他们拍了一部10集的大型纪录片。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记者:您采访记录了这么多沂蒙山区老八路的事迹,有怎样的切身体悟与深刻感触?

‍‍杨文学:我的体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军队打败日本人,就是因为能够动员起像沂蒙山区老八路这样的战士。正是有这样一些人至死不渝的追随,共产党才能得天下。

抗战时期,日本人占领村庄后也搞亲民举措,比如‍‍给小孩发糖、抱起小孩摸着头拍照,给老百姓送一袋大米然后派记者写文章等,但他们是为了宣传才这样做戏。演戏谁都会,这些做法只是个例,所以并没有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而共产党对老百姓好是普遍的,不仅从来不祸害老百姓,部队战士就连晚上到老百姓家里找吃的,都要写一张借条,这些行为都真实地打动着人心。在旧社会,沂蒙山区流传着一句话:“好人不当兵。”老百姓普遍认为,当兵的人不是好人。但是共产党来了以后,家家户户以当兵为荣。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人民周刊》2025年第17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7期

上一篇:家国情怀可触 大爱精神永续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