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清水丝绵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静惠:

桑蚕老手艺 时尚新故事

本报记者 顾 春    2025-04-27 08:37:41    人民日报

 

土灶生起柴火,烧开一锅清水。老布袋装满一袋雪白的蚕茧丢进水中,40分钟后捞出。清水丝绵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静惠(见图,受访者供图)取出一个煮过的茧子,放在冷水中轻轻晃动,灵巧的手指很快找到了茧子的收口处,双手一撑一翻,蚕蛹剥出,茧子变成了一张丝绵。

张静惠是浙江嘉兴桐乡市人,2018年,她辞去上海高薪工作,回老家创业,租下2.5万平方米的空地后,建起了蚕房、工作室,种下了一片桑园。“种桑养蚕、做蚕丝被和一些丝绸产品,基地还能让人体验种桑养蚕的过程。我希望能让人更直观、深入地理解江南传统的蚕桑文化。”张静惠说。

杭嘉湖平原是中国蚕桑丝织的发源地之一。2008年,杭州余杭区率先申报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嘉兴桐乡市将清水丝绵加工技艺列入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是其中重要的子项目。

受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影响,大量桑地被改作他用,年轻人不再养蚕,历史上的蚕乡丝府无法保留传统的民俗。张静惠说,在她小时候,收茧子的季节,每家主妇都在门口剥茧,过道的竹竿上晒着一张张剥好的丝绵网。这些丝绵是做丝绵被的原料,在当地,这是婚嫁时最重要的陪嫁。每个母亲都会一年年剥茧、攒丝绵,等女儿出嫁时为她送嫁。

这些老手艺逐渐消失,跟经济效益相关。一个主妇忙一天,最多只能剥两斤干茧。现在丝绵被都用机翻丝绵,效率成倍提高。

最近,张静惠接到了国外内衣商的订单,对方偶然看到她的制作清水丝绵的视频后找过来,用高于民间十几倍的价格收购手翻丝绵片。在当地,传承这门手艺的工匠也都年过古稀,因此辗转来中国寻找产品。

“要剥出高品质的丝绵,从养蚕开始要步步细化,仔细喂养和防护,避免蚕儿生病,快上山的蚕要养在干干净净的方格纸上,叶子及时清理,以免茧子碰到发黄。”张静惠介绍,只有健康的蚕才能养出雪白的茧子,化成蛹之后摇一摇,会发出清脆的丁丁响,这样才能剥出高品质的丝绵。

翻丝绵同样要求很高。煮好的茧子连袋用清水反复冲洗,把煮茧的碱、残余的蛹油冲得干干净净,丝绵才能洁白。接下来是做“小兜”和“大兜”,从最薄处把茧子剥开,去掉蚕蛹,把茧子扯大套在手上,这叫“小兜”。再把“小兜”绷上绵括,把粘在上面的蚕蛹壳等杂质拣干净,再一点点扯匀,扯成一个厚薄均匀的丝绵壳,这叫“大兜”。张静惠说,曾是家家户户都做的老手艺,想不到也是国外追捧的奢侈传承。

作为设计师,张静惠从民间收来的老一辈压箱底的老土布、粗绸布,设计成时髦的禅服、茶人服;把采桑养蚕、手工剥茧抽丝、老纺机纺丝织布、用当地非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印出图案,再做成服装,全过程呈现在网上。现在,张静惠在公众号、直播间的粉丝已有几十万。张静惠说,她和伙伴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让更多人看见江南老手艺,喜欢老手艺,让传承江南地区几千年的蚕桑文化更时尚、更有生命力,更好传承下去。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7日 第 0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62岁的邢姥姥爱跑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