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树皮具有防水、抗腐蚀等特性,以其制成的器具有轻便、不易碎等特点。付占祥在钻研榫卯咬合、火烤定型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雕刻、烙铁烫绘等技法,探索桦树皮制作技艺从实用技术转向艺术表达的路径。
清晨6点,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传习基地内,国家级非遗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付占祥(见图,受访者供图)打开工具柜,3排刻刀在晨光中泛着光泽——平口刀削薄树皮,斜口刀雕刻纹路,圆口刀勾勒曲线,每把刀的刀柄都被手掌磨出了油亮……
“火候到了。”付占祥将浸泡一夜的3张桦树皮捞起沥水,随后抽出一张湿润的桦树皮悬在炭火盆上方半尺处,手腕匀速转动。“近了会烤焦,远了难定型,要拿捏好距离。”随着汗珠滑落,他手中的桦树皮边缘渐渐卷起金边,原本柔韧的材质在热力作用下变得挺括——这就是火烤定型法,温度全凭经验掌控。
炭火映照着工作台前的《冬钓图》半成品。付占祥把可调节温度的烫画铁笔插入炭火,笔尖渐呈暗红。他左手按住烤硬的桦树皮,右手执笔轻轻点触,“嗞”声轻响,焦痕在树皮上晕开细密裂纹。随着画面内容变化,笔尖温度不断调整:170摄氏度时勾勒渔网经纬;200摄氏度时加深阴影;待刻画猎人皮袄毛领时,笔尖温度又降至150摄氏度。3小时过去,冰原上赫哲族猎人扛着鱼叉的身影渐渐浮现……
今年70岁的付占祥与桦树皮结缘于1982年。一天,他踏进老匠人尤连仲的土屋,养花的盆、饮水的杯,甚至婴儿的摇篮,皆由桦树皮制成。这些器物以榫卯咬合、火烤定型,上面刻着云纹与鱼形符号。
付占祥立刻对桦树皮制作技艺产生了兴趣,决定拜师学艺。他一有空就来到尤连仲的作坊,帮着扒树皮、打下手。付占祥说,学习的过程很有趣,但也很辛苦:他的手常常被浆液浸得发皱;练习火烤定型时,树脂混合焦木的气息钻进鼻腔,让人忍不住打喷嚏;最考验功力的还是制作榫卯,稍差分毫便前功尽弃……
在付占祥逐渐成为桦树皮制作技艺能手的同时,随着轻便塑料制品的普及,桦树皮器皿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上世纪90年代,付占祥意识到:守艺,必须开新路!
“桦树皮能否用来作画呢?”付占祥尝试从实用技术转向艺术表达的技艺创新。从一开始用单层桦树皮贴出“平面画”,到如今用多层桦树皮叠加制作“立体画”,他不仅增加了桦树皮画的层次感,还融入了雕刻和烙铁烫绘技法,丰富了纹理表现,从而更好地呈现质感和光影。
付占祥还走访了很多赫哲族村落,收集彩线刺绣中的纹样,临摹被褥间的蝴蝶花草,记录传统乐器上的云雷符号等传统纹样……这些生活印记被他一一镌刻入自己的桦树皮画中。
2009年,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四排赫哲族乡中心校建立基地。在这里,作为乡文化站站长的付占祥带着来参观的学生体验火烤定型法,用阳光着色、植物染色、水果染色、化学染色等4种方法浸染桦树皮。付占祥还受聘成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将基地扩展为高校实践课堂。在大家的努力下,新研发的文创产品让老手艺散发出新的光彩:桦树皮拼图里嵌着传统谚语,台灯罩透出树脉纹路,冰箱贴里微缩的桦树皮船载着山林江畔的气息……
暮色漫过,付占祥独坐台前,新揭的桦树皮泛着绸缎般的光泽。刀尖游走的沙沙声里,新作《迁徙》逐渐成型——展翅的天鹅群中,领头的天鹅眼睛恰好是深色树疙瘩,那是尤连仲最爱的技法。灯光下,付占祥目光专注……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9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