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薄宜勇——

为铁路行业培育高素质人才

本报记者 吴 丹 黄 超    2025-09-11 09:06:34    人民日报

 

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位教师:用35年职教生涯,书写了4次“从零到一”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每一次都是突破,凝聚着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每一次都有创新,为学生铺就坚实的成长之路。他,就是薄宜勇(见图左一,受访者供图),在职业教育领域大胆开路的筑梦人。

上世纪90年代初,薄宜勇初登讲台,教学设备匮乏是一大难题。“实践技能太重要了,一定要有实训设备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全身心投入教学的他深有感触。

没条件就创造条件。从铁路站段收集了继电器、信号组合等旧器材,自己动手组装。在简陋的实验室里,64D半自动闭塞、道岔控制电路等自制教具应运而生。“设备可能是旧的,但教给学生的本事必须是新的、最扎实的。”薄宜勇说。

这次“从零到一”的尝试,是薄宜勇对教学创新的一次探索,也在学生心中播撒了创新的种子。

第二次“从零到一”,从规划实训基地、打造真实课堂说起。

时间跳转到2008年,面对新校区那片待开发的藕塘,薄宜勇拿起皮尺,和同事们一起设计规划了国内领先的“两站一区间”实训基地。

“这里要铺设电气化铁路,1200米,把铁路场景搬进校园。”薄宜勇的设想在当时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

正是这份坚持,让梦想照进现实。如今,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模拟场景中练习“精检细修”等技能。毕业前,他们已熟练掌握了各类专业设备的操作,对各种故障场景及解决方法烂熟于心;毕业后,不少人成长为全国劳模、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

老师教的就是现场干的。这样的教学探索,让学生们搭上了从实训课堂到铁路一线的“直通车”。

硬件逐步改善,软件如何跟上?当学院迎来升为高职的关键时刻,解决新专业的师资难题迫在眉睫。

薄宜勇主动请缨,担任新开办的铁道信号专业负责人,开始第三次“从零到一”。

面对空白的专业体系,他带领教学团队深入铁路、地铁等系统进行调研,与骨干技术人员共同研讨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

最终,新生入学、顺利开课。新专业丰富了学校专业体系,也为铁路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如果说前三次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那么第四次“从零到一”,则是将专业所学服务于交通强国建设的生动体现。

2022年,薄宜勇联合企业组建了“南京地铁运营安全第三方咨询”团队。这为南京地铁运营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全国城市地铁安全管理提供了“南铁方案”。

“作为信号专家,薄老师参与了5号线北段,S7、S9号线等安全评估,针对安全隐患,向我们提出了整改方案。”南京地铁公司一名负责人说。

“从零到一”,再从有到优,每一次都是对自我的超越,都是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告白。

打造智慧高铁教学站场,主持城轨信号专业与南京地铁现代学徒制试点……薄宜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引领创新的师者担当。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1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家好好干,让国家越来越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