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李桂枝、王伟江——

用知识的清泉,一点点浸润这片土地

本报记者 丁雅诵    2025-09-12 08:15:42    人民日报

李桂枝(一排右二)、王伟江(二排左一)和其他赴疆任教教师合影。
资料照片
 

黄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刮来,漫过公路,爬上土墙,眼前变成昏黄的一片。新疆且末便处在这片沙漠之中。

开学了,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室里,教师李桂枝、王伟江又回到了他们熟悉的讲台。他们潜心耕耘、默默奉献,传递着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老师扎根新疆的执着与温情。

25年前,一次改变人生的选择,摆在15个年轻人面前。“我是从新疆来的,那里特别缺老师,你们谁愿意去?”听完且末县中学校长的话,王伟江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出神地望向远方。

“我觉得我应该去,必须去。”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王伟江填写了志愿书。然而,要去的是个什么地方,怎么去,他都不清楚。

2000年8月6日,15个怀着热情的年轻人走出了太行山。他们坐了三天两夜的绿皮硬座火车到达库尔勒,住了一晚,再坐上县里派来的中巴,一路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终于,经过五天四夜的奔波,跨越3000多公里,他们来到了且末。

为迎接支教老师,且末县中学师生在门口的土路上洒上了水,只为压住能盖到脚面的浮土。那一刻,李桂枝和王伟江第一次感觉到身上的使命沉甸甸的。

环境艰苦,但斗志昂扬。15名新教师登上讲台,几乎承包了初一所有科目的课程教学,其中6人担任班主任。

教学中,真正的困难慢慢显现。“课上说话的、扔纸条的,不交作业的……孩子们顽皮得很。”回想起带过的第一批学生,李桂枝坦言,“一时间不知所措。”

既然来了,就不能白来。带着一股子韧劲,李桂枝和其他几名语文老师开始琢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他们结合学生的基础,创造出涂鸦联想、话剧情景、分段表演等教学方法。

这份用心很快结出果实:第一个学期结束,李桂枝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年级里位居前列;3年后,带出的学生中考成绩刷新且末县中考纪录。

扎根且末的日子里,李桂枝的课堂也不断延伸: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班,让学生在朗读唐诗宋词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聆听红色故事;与河北唐山结对学校开展“手拉手”融情活动,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她用知识的清泉,一点点浸润这片土地,滋养了孩子们的梦想。

2019年,且末县中学高中部独立为且末一中,15名老师中的大部分前往高中任教,将一批批学生送入大学的校门。“我们的学生分布在各行各业,老师、警察、医生、个体户……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家乡。”李桂枝自豪地说。

“其实内心也曾犹豫过:要一直在这里待下去吗?有没有意义?要不要回家?亲人怎么办?”王伟江说,“要说理由,每个人都有很多可以离开的理由。”

但最终,没有人离开。“是一种责任吧,很难说清楚。”王伟江的目光望向窗外。

如红柳一般,他们深深扎根、坚韧不拔,见证着西部的发展,为广袤的土地带去生生不息的力量。

 

■记者手记

书写“大风刮不走”的传奇

当年的青年两鬓染霜,不变的是他们依然坚守在这里,在三尺讲台继续书写“大风刮不走”的传奇。

怎样评价自己?面对这个问题,李桂枝的回答让人感动:“我们很平凡,平凡得就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粒沙。因为选择了远方,选择了需要,我们的青春便有了意义。”

他们不平凡,用真情、热情和深情浇灌着沙漠里的花朵。25年来,这批老师为且末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这些孩子有的成为乡村教师,有的奋斗在工程建设一线,有的返乡创业……教育正在悄然改变西部地区的面貌。

他们不平凡,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更多青年扎根边疆。许多年轻教师被他们的故事感动,追寻他们的足迹而来。截至目前,保定学院有400余名毕业生奔赴西部基层一线,他们犹如一颗颗种子,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2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靠着一口气活着,她每天最牵挂是“三尺讲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