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北京警察学院学生陈俞坤——

“这一刻终生难忘”

本报记者 施 芳    2025-09-23 07:41:20    人民日报

陈俞坤在给气球打结。
受访者供图
 

“一拽、二转、三捏、四拉,将一个气球打好结,最快只需1秒多。”说起气球打结的步骤,北京警察学院治安系大二学生陈俞坤了如指掌。他的手指上,因为训练留下的老茧清晰可见。

9月3日上午,阅兵仪式结束后,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红、橙、黄、绿、深蓝、浅蓝6种颜色在空中形成彩色球幕。“这一刻终生难忘!”抬头仰望绚丽的天空,陈俞坤心情无比激动。

几个月前,北京警察学院接到在阅兵仪式后放飞和平鸽与气球的任务。600名学生被分成两人一组,要求在8秒内完成一只气球的充气和打结,气球直径26厘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

起初,陈俞坤不是把气球充小了就是充爆了,捆扎气球时,手指常被磨出血。“充气要掌握‘巧劲’,让气球饱满又安全。打结更要注重细节,要求又快又紧又标准。”陈俞坤说。从体能到精细操作,同学们进行了严格训练。无数次重复操作,手指磨破、指甲变形,手法越来越熟练,“从最开始1分钟能充6个气球,到最多1分钟能充近20个。”陈俞坤说。

阅兵过程中,陈俞坤和同学们一直端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周边。他们无法看见阅兵现场,只能听见激昂的军乐声与群众欢呼声,但内心洋溢着喜悦与自豪。

新学期开始了,陈俞坤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未来,我要用青春守护百姓安宁,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他说。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3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个普通人的最后背影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