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甘肃省平凉市孤残儿童救助协会会长龚丽君——

“让更多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本报记者 曾亦辰    2025-10-14 08:48:23    人民日报

 

如果一个孩子事实上无人抚养,这是一种怎样的成长经历?

面对14岁少女晓娟,记者不忍心问出这样的问题。晓娟的父亲有智力障碍,母亲患有精神残疾,“没有人教我怎么跟其他人相处,小时候朋友特别少。”但这一切在遇见“龚妈妈”之后发生了变化。

回忆起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晓娟对“龚妈妈”的手印象特别深。“一开始我很怕生,她到我家里来时我直想往后躲,举着手肘遮住脸,不想让她看到我。她暖暖的手一碰到我,不知咋回事,我一下子就不那么紧张了。后来再见面,她还给我扎辫子、剪指甲,那时起就很想叫她‘妈妈’。”晓娟说。

晓娟口中的“龚妈妈”,是“中国好人”龚丽君(见图左二,受访者供图)。退休后,她担任了甘肃省平凉市孤残儿童救助协会会长。像晓娟这样的困境儿童家庭,龚丽君及其带领的志愿团队已走访了很多。

谈起对龚丽君的印象,孩子们第一反应都是“温柔”,但龚丽君的自我评价却很不一样,“我这人比较泼实。”“泼实”在当地方言里是泼辣的意思,也带着几分“不惜力”,“没有这样的性格,很多事情做不成。”

这些年,龚丽君倾注心力最多的就是走访。记得有一次,在去探望住在崆峒山后山的珠珠时,眼见一条河上只有几根木头捆成的“桥”。旁人都有些犹豫,龚丽君却撂下一句“先试试”便探身踩了上去,“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不过河,咋能看到珠珠家的真实情况?”

协会的事务繁杂,龚丽君从来没有固定的日程表。不少人劝她,好不容易才过上退休生活,为啥不好好休息一下?但想到走访时看到的一些困境儿童的情况,龚丽君总觉得自己不能停下来。心理疏导、成长规划、科普教育……她希望自己能为孩子们做得更多。

在别人眼中,龚丽君“心很大”,但总有一些事情会让她很“生气”。有时,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准时报送困境儿童的材料,让孩子错过了一笔补助;有时,是协会资助的孩子在学校受了欺负,“泼实”的她就去学校找老师。

有个叫东宇的孩子,龚丽君认识他近10年了。东宇在高考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这让龚丽君很“生气”,“这孩子从小就爱学习,但高三时爷爷去世影响了他的状态。我找了好几名志愿者给他提供咨询,希望能帮他走出来。”有家长说:“龚老师真的是把东宇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

正是这份视如己出的牵挂,让龚丽君放不下每个她救助过的孩子。“光有物质支持还不够,要给他们更多心灵上的温暖,才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龚丽君说。

在一条以龚丽君为拍摄对象的短视频留言区,“龚会长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的留言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记者与留言者鑫磊进行了视频交流,屏幕那端的他谈起龚丽君时,充满感激。鑫磊和奶奶一起生活,从初中起接受协会的资助,在龚丽君的帮助下完成学业,目前已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学生。

鑫磊清晰地记得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龚妈妈来我家,把好消息告诉她。”“那天下午,我和鑫磊奶奶坐在一起,都流下了泪水。”龚丽君说,“我们的努力,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文中受助者均为化名)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4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红寺堡的“攒劲女子”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