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人物·纪念|许德珩:百年风雨路 一片赤子心

2025-10-19 09:47:12    九三学社之声公众号

 

1890年10月17日,许德珩在江西省德化县(今九江)出生;1979年,89岁高龄的许德珩在党旗前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设,许德珩的一生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从五四前线到科学殿堂,从民主斗士到共产党员,许德珩的百年人生,是“爱国、民主、科学”的真实写照,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壮丽诗篇。

少年壮志:革命火种的萌芽

许德珩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崩瓦解,新思想如春潮涌动的年代,革命思想早早在他心中扎根,19岁时,他考入九江中学堂(前身为濂溪书院)后,参加了同盟会,剪去长辫子,立志投身于推翻封建帝制的洪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许德珩毅然投笔从戎,参加讨袁斗争,从此开启了探求自由民主之路的一生。

许德珩于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他结识了毛泽东、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而许德珩是个穷学生。为了节省灯油和烤火的木炭,他终日在图书馆看书,两人经常探讨时事政治问题。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坚定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经李大钊介绍,许德珩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并担任《全国学联日刊》总编辑,开始了他作为学生领袖的历程。

青年奋进:民主科学的旗帜

1919年5月3日深夜,北京大学西斋宿舍的窗户里跳跃着微弱的烛光。许德珩把他仅有的一床白色床单撕成一条一条,用来书写标语。

他当时的生活非常困苦,靠蔡元培校长提供的翻译《蒙古史》工作才得以继续学业,每月十块大洋的收入,一半还要寄给母亲。

第二天,全市三千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大会宣读了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天安门大会宣言》。他在宣言中呐喊:“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国同胞处其大地,有此河山,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

游行队伍来到东交民巷,却被中外军警阻挡在使馆区外。交涉无果后,学生们转向交通总长曹汝霖的宅邸。一场震惊中外的“火烧赵家楼”事件就此发生,许德珩等32名学生被捕入狱。

在狱中,许德珩已抱定必死决心,即使被绑在军警的独轮车上,依然从容坚毅。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与之”的担当,贯穿了他一生的事业。

五四运动后,许德珩赴法国勤工俭学,深入攻读马克思主义,考察欧洲无产阶级斗争经验。1926年,他首次向中共旅欧支部提出入党申请,但因国共合作局势,被建议加入国民党左派,入党申请因此搁置。

回国后,许德珩辗转广州、武汉、上海、北京等地任教,坚持传播社会主义理论。九一八事变后,他因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出狱后,他再次向党提出申请,但党组织考虑到他在党外更能发挥作用。

在重庆谈判期间,许德珩向毛泽东汇报了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搞成永久性政治组织的想法。毛泽东鼓励他:“你们都是些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意见和看法,不是也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吗?”

受此启发,1945年,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制为九三学社,许德珩当选常务理事。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深厚情谊,深深埋藏在创建的根源之中。

晚年风骨:勤俭奉献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许德珩先后担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产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他慷慨奉义,九三学社成立初期,社务活动经费没有来源,许德珩经常自掏腰包;他廉洁奉公,1980年10月,九三学社中央在一次会议上用公款买了生日蛋糕为他祝寿,许德珩专门给九三学社中央秘书处写信,表示自己从不做寿,并将蛋糕钱奉上作为个人请客;他勤奋工作,直至晚年仍以顽强拼搏精神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和人民工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富强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1979年,五四运动60周年纪念日前夕,北京大学的学生代表请许德珩先生为他们题词。许老写了这样三句话:“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面壁十年,志在救民;以此自励,奋斗终生。”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能在垂暮之年,由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我感到无限光荣。我要永远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死而后已。”毫无疑问,许德珩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完成了对“以此自励,奋斗终生”的回答。

(来源:九三学社江西省委宣传部)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生的很多事,不能急着要结果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