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福建永安:畲乡“黄金”梦 甜蜜振兴路

2025-06-13 17:26:21   

“阿婆,今年的玉米又丰收啦!”晨光初染,福建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田埂上,钟阿婆正忙活采摘成熟的甜玉米,身后是层层叠叠的翠绿玉米田。饱满的玉米苞被她小心装进竹篮,像是把一粒粒“黄金”捧在怀里。  

两年前,钟阿婆还在为玉米销路发愁。彼时的青水畲族乡,尽管拥有肥沃的山地,但传统种植的玉米因缺乏品种改良和市场对接,常被低价收购。村民们守着一方田野,日子却过得紧巴巴。

 

青水农业产业强镇地标

 

转机发生在2023年。那年青水畲族乡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名单,获批的1000万元中央资金如“一池春水”滋润了这片土地,为畲乡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活水”。首期300万元专项经费的精准注入,引来了玉米产业发展春潮,在全乡19个行政村90.4%的土地上,2万亩甜玉米亭亭如盖,翠色已从山脚铺向云边。

乡里积极与省、三明市农科院深度合作,以科技赋能解锁畲乡“黄金密码”,大力推广玉米新品种3500多亩,产量同比增长了7.3%。“这些新品种可金贵啦!”钟阿婆指着田里的玉米说。乡里还建起“科技小院”,用智慧检测设备“唤醒”了200亩撂荒地,500套替代农药使用的太阳能智能杀虫灯,常亮于田间地头,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30%,不仅让玉米更甜,还让土壤更健康。  

甜玉米的“甜”不止在舌尖。今年,青水畲族乡引进福建永畲农业科技公司等精深加工企业,将玉米秸秆制成菌棒,一年能产200万菌棒,让废料又回田养土。地里玉米刚收割,地头的“玉米市集”便热闹起来。村民们摆摊卖新鲜玉米,游客们忙着采摘、拍照,笑声在畲乡大地上回荡。

“去年,乡里举办了‘玉米采摘节’,来了一万多人!”畲族村民蓝大姐指着乡文化广场说。通过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欢度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连续举办4年的“福建省级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展示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多次赴上海、福州等地举办的“神秘畲寨”直播节,“青水印象”“青水畲寨”等特色品牌越擦越亮。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尝到畲味美食,还能尽情体验到畲族的酿酒、染布等特色手艺。2024年,畲乡靠农文旅融合,吸引各地游客8万人次,旅游产值突破800万元,一二三产串起的“金链条”快速成为了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前不久,青水畲族乡传来好消息,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700万元续建资金又得到成功获批。此资金将精准投向甜玉米深加工及物流综合园建设、良种良法及社会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甜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玉米创客基地打造、玉米两品一标等公共区域性品牌提升项目。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全力构建融合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流通销售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让玉米产业链“长筋骨”,让畲乡人民“钱袋子”真正鼓起来。

“乡里玉米创客基地建成后,年轻人回乡创业更有奔头了!”钟阿婆的儿子刚辞去城里工作,准备回乡经营电商直播。

如今,青水畲族乡的玉米田像是一幅幅徐徐铺开的绿色画卷,画布上是各民族的笑脸。钟阿婆家土墙上贴着“2024年度致富户”奖状,上面的“共富”二字,映着玉米田里飘来的金光。

“这片土地啊”钟阿婆望着远处的山峦,“就像畲族的歌里唱的——种下玉米,就能收获星星。”(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熊友才:旱地农业生态学的探索者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