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四川达州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农具”落地田间

本报记者 宋豪新    2025-11-10 08:32:39    人民日报

凌晨,四川达州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河市机场,由成都飞来的一架大型四发商用无人机平稳降落,上面载着5大箱小麦和水稻种子及农用地膜。

忙碌1小时卸货、装货,这架无人机又载满达州生产的绿色农产品飞返成都。早上7点前,“达州鲜菜”就被分送至成都各菜市场。

这场快捷的“空中货运”是数字技术在达州多领域应用的一个缩影。在乡村产业一线,数字科技也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达川区双庙镇二东村的数字育苗工厂里,一排排嫩绿的辣椒苗在LED补光灯下舒展枝叶。技术员李静打开手机客户端,轻轻一点,棚内温度、湿度、光照数据实时呈现。她轻触“补湿”键,顶部的自动喷淋系统立即启动,细密的水雾均匀洒在幼苗上。

万家镇水稻测产验收现场传来喜讯:平均亩产735.8公斤。“今年春旱连着夏旱,再加上稻飞虱虫害,水稻能够逆势增产,是因为有一套创新实用的‘虫情监测系统’。”达川区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曾伟介绍。这套系统通过在不同地理区位集点成网,开展水稻多类害虫的拉网式监测,大大提升了害虫的末端发现能力。

从数字育苗到智能灌溉,从虫情监测到水肥一体,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深入。在达州,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目前已建成数字乡村示范村11个,农村宽带接入端口数同比增长23%。“数字农具”普及行动,推动智能灌溉、虫情监测、土壤传感等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数字技术不只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还从一产向三产延伸,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巴山大峡谷深处,薅草锣鼓打破了山间的宁静。伴着“歌头”的领唱,几十把锄头应声落下。这项国家级非遗“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已成为巴山大峡谷景区最受欢迎的文化体验项目。“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古老的农耕文化‘活’了起来。”景区负责人说。在新建的巴文化展示馆里,游客戴上VR眼镜,瞬间“飞越”地球褶皱;经过声光技术及数字化改造的大象洞,化身“时空幻旅”体验馆,再现巴文化的古老传说。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园至今,已带动周边数百家农家乐、民宿蓬勃发展。

据了解,达州正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全链条深度融合,以智慧农业和数字基建为核心,重点培育农产品电商、智能农机装备、冷链物流等新业态,让数字经济成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0日 第 1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建设一批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