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时政 > 正文

四川成都成龙路街道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干部迈出舒适圈 建好群众幸福圈

本报记者 李凯旋    2025-10-28 10:38:24    人民日报

一大早,三五青年赶到共享健身房挥洒汗水,老人们则在一墙之隔的茶铺悠闲饮茶。日渐高悬,政务大厅的办事柜台前也热闹起来……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龙路街道,一座R29社区生活空间为周边10余万居民支撑起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聚拢十足烟火气。

几年前,周边可不似这般热闹。R29商业中心一期在2017年就已开街运营,但由于业态单一等,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经营逐渐陷入低迷。

若在商圈嵌入式打造社区综合服务空间,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便民益民,还能盘活商业。2022年,成龙路街道与商业中心业主企业成都市兴东置业有限公司打算合作破局。

项目启动前,成龙路街道民生服务办公室负责人李旭心里却有些不太踏实。“从零开始打造综合服务空间,这在咱们街道是第一次。”李旭从事基层服务工作多年,对这类项目的建设、运营缺乏经验,只好边干边学,“要想建好幸福圈,咱得迈出‘舒适圈’。”

新空间要“装进”什么功能?李旭和同事们没有急于下定论。成龙路街道中高端商住小区与安置保障小区交织,不同人群对便民服务的需求不尽相同。照抄其他地区的案例,或仅凭经验设计,可能会与居民需求错位。

R29商业中心位于粮丰社区辖内,社区干部全员出动调查居民需求。“发问卷,开坝坝会,入户服务时也要问两句。”粮丰社区居委会委员万佳忙活了几个月,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居民期待很高,社区干部们收集到上万条意见建议。

“小区公共空间有限,想要个唱歌跳舞的地儿。”“健身房很重要,最好价格实惠些。”“能不能开家社区食堂?”……街道、社区将居民需求整理成专题报告,提交给了业主企业。

没想到与企业一起制定方案时,遇到了问题。“平常我负责社区文体活动,很少与企业打交道。”万佳坦言,干部习惯优先考虑业态的公益性,企业则更重视商业运行,分歧不少。

打破沟通壁垒,也是迈出“舒适圈”的重要一步,街道决定以党建联建破冰。成龙路街道党工委联合粮丰社区党委、兴东置业有限公司党组织成立了创意山楼宇综合党委,利用“三会一课”等契机增进彼此了解。“党建活动上,大家总能打开话匣子。”万佳说,政企双方也确立了联席沟通制度,专门解决项目遇到的难点堵点。

确定位置,规划空间,回应民声的各个便民业态即将进场。街道原本希望社区接下空间的运营,但与业主企业细致评估成本后决定放弃,改由第三方公司运营;建筑装潢设计等事务本是企业的长项,政府便放心交棒,做好服务工作。

“业主企业引入的商户,我们都要严格把关。”品牌口碑如何?价格是否优惠?“商业味儿”会不会过重?这些问题,李旭和同事都逐项审视,不合要求的坚决排除。“不管经手啥工作,便民利民的‘硬杠杠’不能变。”李旭笑着说。

2022年6月,R29社区生活空间正式开门服务。社区食堂、社区茶咖、24小时共享健身房等便民商业服务主打低价优质;老年活动中心、社区自习室、路演剧场等空间则免费开放。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也嵌入其中,可提供民政、劳动保障等11大类212项便民服务。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形了。

中午时分,R29社区智惠食堂里排起长队。一荤一素套餐价格适中,可选的菜品有20多种,老年人与新就业群体还能享受折扣……成龙路街道之外的许多市民也纷纷前来就餐。目前社区生活空间内的商户经营状况良好。

“如果只靠政府扶持托底,公益性质的便民生活圈很难一直红火。”李旭和同事们不敢松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自我造血”上。干部与业主企业合作建成商家准入退出和居民评价机制,意见投诉第一时间处理,好口碑令R29社区生活空间的人气越来越旺。“商业成熟运转后,租金收益又可用于空间的设施更新,实现了良性循环。”李旭说。

一路摸着石头过河,万佳觉得自己的思路也被打开,脑子里蹦出不少新点子。以社区生活空间为中心,粮丰社区打造外卖送餐员群体友好街区,万佳积极为骑手们解决休憩难、进小区难、充电难等问题;骑手们则加入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从前觉得社区干部只能和家长里短打交道,很琐碎,缺乏成就感。”万佳感慨,“迈出‘舒适圈’,我们才更接地气,展现更大作为。”

如今,R29社区生活空间已累计服务居民超60万人次,街区整体出租率也从60%提升至80%。循着“政府主导规划、居民需求牵引、企业资源联营”的思路,成龙路街道把成功经验复制到周边社区,制定了“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试点建设方案,持续推动幸福圈不断扩大、延展。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8日 第 10 版)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出版发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