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从单一学术论坛扩展为人文综合论坛

在开放交流中形成“和声”

本报记者 侯琳良    2025-07-11 08:34:08    人民日报

“我们应通过对话和倾听,来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小心翼翼地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可能是今天要特别注意的事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方朝晖在本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旨演讲中的发言,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共鸣。

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通过的《尼山和谐宣言》,是一个以人类和谐为主题的宣言。从此,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启了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新探索。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巴赫表示,尼山论坛通过相互尊重的对话和交流,加深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这与奥林匹克精神相似。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给予世界的馈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评价。他认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和相互理解。在引领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和平发展方面,孔子的观点在今天仍旧非常适用。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对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汇聚世界文明智慧,体现了一种担当和包容。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从最初不足百人到近千人参会,从单一学术论坛扩展为人文综合论坛,从参会专家仅30余人到全球数百位专家济济一堂,论坛的权威性、国际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学术交流的盛会。

论坛聚焦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寻求智慧、答案。比如,议题由早期的人文研讨为主,扩展至AI伦理等前沿话题,扩大了论坛涵盖面;策划组织的中国医药文化体验、外国青年研学体验等,进一步增强了论坛的参与感、体验感和丰富度。从第一届“尼山论坛文库”编辑出版到之后各届论文结集面世,论坛成果多渠道传播至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性阐发。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自创立之初,就因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和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抓住了当今世界文明对话的关键。在这里,学者们的对话紧扣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全球文明对话注入新活力,充分体现了论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互鉴特质,致力于使多元观点在开放交流中形成“和声”。

每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都不断创新。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从多维度实现了组织方式的突破,彰显新时代文明学术对话的活力。除主论坛外,本届论坛还举办了7场平行论坛。其中,世界文化遗产论坛、金融文化论坛、水文化论坛3个平行论坛是首次举办,分别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水文化与全球现代化”等主题,开展广泛对话交流。各平行论坛与主论坛相互呼应,进一步拓展了论坛的学术广度和深度。

强化学科交叉也是本届论坛的重要创新点。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定位是综合性人文论坛,但也不断强化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融合。“本届论坛中,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人文领域问题、AI对人类文明活动的影响等议题,成为学术焦点。另外,平行论坛中围绕医药文化、水文化、金融文化等的探讨,也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色。”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表示。

7月10日下午,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行期间,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作为“尼山儒学对话会”重要议程之一的首届“尼山杯”青年辩论会在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师博物馆成功举办。来自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的4支高校代表队围绕两大时代命题展开激烈交锋,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世界文明对话的独立思考。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凤莲认为,这一环节的设置,既呼应了儒学精神内核,又契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从青年视角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从文化传承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阐释者”,增强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青年辩论环节是“让传统思想活起来”和“让青年群体动起来”的双向奔赴,既激活儒学的当代价值,也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实现“以文化人,以辩启思”的目标。“青年辩论环节既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又能充分展现山东开放包容、富有青春活力和创新活力的国际形象,塑造‘传统与现代交响’的山东新形象。”张凤莲说。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11日 第 11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民周刊》入选“2025 BIBF精品期刊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