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87个国家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165家媒体和机构的200余位外方代表与会。
共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各国媒体对话交流、务实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希望各国媒体用好这个平台,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自201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9届,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外国媒体及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应邀参会,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本届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主题,共商深化交流合作的丝路举措,共议推动文明互鉴的媒体作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当好丝路精神的践行者、弘扬者,积极传播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丝路跨山海,媒体连心声。近年来,由人民日报社发起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形成广泛覆盖、协调联动的媒体合作格局。
新形势下,各国媒体如何团结协作、共同发声,更好弘扬丝路精神,传播丝路故事,这是与会嘉宾共同的关注。
开幕式上,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围绕合作共赢、惠民利民、相知相亲、守望相助,展示了4组来自媒体的照片,有今年7月中老铁路首发的“郑和号”班列,也有云南与印度尼西亚巴厘省合作的有机水稻种植项目……“云南开放之路越走越宽,最重要的支撑、最强劲的引擎就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成果。”王宁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年以来,顺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近年来,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已成为中国向南开放的重要前沿。中老铁路开通4年来,货运已覆盖19个国家,运输的商品超过了3300种。希望媒体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更多感人瞬间,讲好更多丝路故事。
“当今世界,开放合作是历史大势,互利共赢是人心所向,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共建‘一带一路’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强劲的动力。”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在致辞中说,“一带一路”给世界贡献的确定性尤为重要,塑造的凝聚力更加关键,带来的正能量弥足珍贵。希望各国媒体深入报道共建“一带一路”的最新进展和生动实践,讲述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故事,阐述“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和治理作出的制度性贡献,客观真实地呈现和传播共建“一带一路”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放大正面声音,增进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力量,助力各方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中始终携手同心、行稳致远。
“人民日报社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一道,积极探索建立宽领域、多形式、常态化的媒体合作机制,深入开展联合采访、共抓共管、网页互联等合作传播项目,推出一大批优质新闻作品。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内容日益丰富、合作平台持续拓展。”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在开幕式上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媒体要主动担负起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的重要责任,广泛宣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丰富内涵和实践成果,深入阐明“一带一路”合作顺应时代大势和历史潮流,符合世界各国普遍期盼和共同利益,持续增进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认同、理念认同、情感认同,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汇聚更多智慧与力量。
当好发展成果的记录者、讲述者,广泛汇聚合作共赢正能量
与会嘉宾表示,12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互利互惠中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大合唱。一个个连心桥、繁荣岗、幸福路铺展开来,一大批“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落地生根。
“云南自古就是中国从陆上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门户,600多年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写下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朽华章。”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表示,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无论是中老铁路的建设运营还是日益密切的贸易合作,抑或是深入人心的小而美项目,开创了区域合作的新模式,打造了互利共赢的新样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媒体是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期待中外媒体用镜头和笔触发现、记录、传播更多的中国故事、云南故事,广泛凝聚开辟“一带一路”广阔前景的磅礴力量。
“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立足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追求,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为全球发展勾勒新愿景、激发新动能、拓展新空间。”人民日报社总编辑陈建文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媒体要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大力弘扬丝路精神,持续营造有利于合作共赢的舆论环境,不断推动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媒体力量。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扬表示,基础设施“硬联通”、标准规则“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都取得巨大进展,“人享其行,物畅其流”这一共同愿景,正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快实现。感谢国内外媒体用镜头感知、记录互联互通成就。共建“一带一路”迈向了下一个金色十年,只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倪真介绍,中国能建坚持项目带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向实发展。目前,已在全球设立6大区域总部,业务范围覆盖147个国家和地区,设计投资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
当好文明互鉴的参与者、推动者,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更加坚固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站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阶段新起点,与会嘉宾表示,要共同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厚植丝路情谊,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展现媒体担当、贡献媒体力量。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华涛表示,12年来,“一带一路”联通东西、跨越古今,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当今世界,合作,而非对抗,才是主基调。我们不应吝啬赞美那些将多边主义作为发展核心的国家,我们迫切需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领导者。让我们搭建理解之桥,弥合威胁文明延续的裂痕。”南非《开普时报》总编辑西亚武亚·姆赞齐说。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报》总编辑哈尼·瓦法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并在共同发展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重塑国际伙伴关系概念。当前,全球面临经济变革、气候变化、能源及粮食安全等严峻挑战,亟须国际社会加强合作融合,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共建“一带一路”作为重要合作平台,为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翔介绍,中交集团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15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参建的中巴经济走廊等18个项目镌刻于驻在国的钱币上,成为跨越文化、见证友谊的“永恒名片”。
俄罗斯《俄罗斯报》社长帕维尔·涅戈伊察表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应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更均衡地体现大多数国家的意见和利益。
巴林《海湾消息报》总经理阿卜杜勒马吉德·哈吉认为,文明之所以繁荣,在于搭建桥梁而非筑起高墙。巴林和中国有非常深厚的交往历史,巴中两国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团结一致,共同发挥两国传播和平的使者作用。
巴西247媒体集团首席执行官莱昂纳多·阿图奇表示,全球南方必须加强媒体合作,不仅是内容交流,还有在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分享经验、深化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共同塑造更加公正的叙事,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
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带来郑和布袋戏偶,中越音乐家用越南器乐演绎中国四大名著音乐,可以在卫星图上看见的中东最大单体光伏电站项目,俄罗斯游客过了第一个“非遗”春节……论坛期间,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各行各业的人们,分享着亲身经历的丝路故事,汇聚成“大道同行 和合共生”丝路故事汇。
无数人文交流、互学互鉴的鲜活故事印证,“一带一路”这条合作共赢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8日 第 04 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