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嘉兴:从“农村分红”看城乡融合“嘉”速度

万英杰    2025-01-21 14:33:44    嘉兴日报

岁末年初,嘉兴的乡村处处洋溢着别样的“年味”,而这“年味”的浓墨重彩一笔,便是那热热闹闹的年终分红现场。

年终分红是观察城乡融合进程的一扇窗口。当那一份份承载着丰收喜悦与发展红利的分红款递到村民手中时,其背后所映射出的,不仅是农民们钱包渐鼓的直观景象,更是嘉兴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大步跨越的矫健身姿。

有一种年味叫年终分红

元旦当天,在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惠民街道)优家村村委会,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9个社的小组长坐在一起,手指在一沓沓分红存单上轻点,仔细清点核对。一旁,赶来领分红的村民早已排成长龙,大伙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眼神中满是期待。

“发钱啦!”随着一声呼喊,人群瞬间热闹起来。87岁的村民吴雅宝拿着刚到手的存单,笑得眼睛眯成了缝,看着存单上那醒目的数字,她仿佛看到了未来更美好的日子。“我们家3个人领到6000块钱,生活在优家村真是太幸福了。”她家已经领分红20年了。

“优家村共有1615名股东参与分红,每股2000元,总计发放323万元分红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戚剑琼介绍,自2005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以来,优家村每年都会为村民股东发放分红,今年是第20次。因为村集体收入的增加,这次分红每股金额比上年度增加了100元,让村民们共享繁荣富强的果实。

优家村分红的热闹场景是嘉兴乡村年终分红热潮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岁末年初,一则则农村分红的喜讯在各地乡村频频传出,桐乡市河山镇庙头村举办的“共富大棚”分红仪式上,89户低收入农户收到了这份来自土地的馈赠,总计16万多元。这是庙头村“共富大棚”第2次分红;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的嘉善范东粮油果蔬专业合作社不仅为全村人发放大米共5.5万公斤,还为股东每人分红200元,共计发放分红55.8万元……一场关乎收获、希望与共富的年终盛宴,正在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热热闹闹地拉开帷幕。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嘉兴的乡村缘何能在年终奏响这欢快的分红乐章?背后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乡村产业蓬勃兴起是关键。嘉善县姚庄镇聚焦“高端+集群”新型工业化,精密机械与智能物联两大主导产业拔地而起。走进工厂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线高速运转,全镇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告别传统锄头,换上工装变身职业工人,工资收入稳步提升。产业转型让农民华丽转身,也让城乡产业紧密携手。

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更是根基。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的“共富大棚”项目独具匠心,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租给农创主体,农忙时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农户们既收着土地租金,年底又拿着入股股金,平日里还有就业薪金,“一地三金”稳稳落袋,村集体经济也日益雄厚,为分红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新的“飞地抱团”项目推进了村集体资源要素的整合互补,拓宽了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让偏远乡村也能搭乘发展快车。嘉善县大云镇采取强村富民“飞地抱团”帮扶模式,让每个薄弱村都能抱团发展。在镇级“金边银角”区域,入股投资2350万元,每年保底分红235万元。

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富路

在这年终分红、乡村振兴的热闹背后,是嘉兴多年来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富之路。

嘉兴,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锋,一路砥砺奋进。回首过往,城乡虽联系紧密,却也曾受发展不平衡的桎梏。传统农业粗放、农民增收难、城乡基建与公共服务差距大,彼时年终分红对许多村落而言遥不可及。

但嘉兴敢为人先,主动求变。早在2009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就连续出台四轮“强村计划”,从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对各村加以扶持。如今,嘉兴在全省率先实现集体收入“村村百万”。村集体收入多了,农民每年靠分红拿到的“大红包”也更厚了,这增加了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进一步为农民的钱包加“料”。

更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绩斐然,已连续20年居浙江省首位,城乡收入比连续5年全省最低。这亮眼数字背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累累硕果,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坚实底气。

1月2日上午,嘉兴召开全市推进新时代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会议,以高规格的“新年第一会”形式,研究部署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会上提出,到2029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实现综合实力、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治理韧性、环境面貌明显提升。

嘉兴正阔步前行,向着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全民共富目标奋进,要为全国书写可借鉴的精彩篇章。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5浙江文化和旅游新春消费季启动
下一篇:青城公交社1月22日起免费开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