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打好组合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5-03-07 16:03:15    河北日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立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如何写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这篇大文章?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认为,要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建立健全学龄人口预测预警机制、用好数字化教学手段等,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个学生,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乡村学校还存在着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等问题。

“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翟志海代表建议,提供专项津贴、住房补贴、职称评定倾斜等政策,吸引优秀教师扎根乡村。建立乡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扩大特岗教师、公费师范生等招募规模,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此外,通过跨校兼课、教师走教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优化乡村教师发展环境,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乡村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培训和学习机会。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大厂回族自治县城区第二小学副校长张艳秋建议,建立健全学龄人口预测预警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科学预测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为教育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制定差异化的教育资源规划,加大区域各类事业编制资源统筹力度,建立完善跨层级跨地区的编制余缺调整机制,缓解人口流入多的地区师资紧张等问题。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以数字化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万师强说。

为此,万师强委员建议有关部门从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教学平台应用与数字资源供给、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推动“互联网+教育”健康发展。

在教育数字化的当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针对目前缺乏全国统一的系统化、专业化和实用性的人工智能教材的问题,张艳秋代表建议,规范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应用,规范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开发,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立体化资源供给体系。

“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充分应用平台优质资源开展教学,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均衡发展。”张艳秋代表说。

智能技术为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实现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建议,加大人工智能背景下“AI+校家社警”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协同育人方面的作用。

“通过平台,可以为家长提供个性化家庭教育咨询辅导和学习支持;协助社区组织教育活动,增强家校社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为家校社协同干预提供依据。”王淑英代表说。

此外,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有效整合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和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开办线上云课堂、线上家长学堂、云上社会公益讲堂等,建设纵向分级进阶、学段贯通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提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我省不断深化与京津两地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第十六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唐景丽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带来的变革。2024年,沧州市188所基础教育学校与京津优质学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选派240名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津跟岗锻炼。

唐景丽代表建议,进一步丰富完善已有合作机制,探索京津冀教育协同新模式,促进河北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全国人大代表、文安县大围河回族满族乡大围河中心校教师宋志慧建议,从不同角度科学设置学生评价标准,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优质发展。(记者陈华)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州:“六无六有”综合救助点亮希望之光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