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中国人真实朴素的情感,“人民家书”专栏今起和大家见面了。家书,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温情絮语,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它承载着游子的思念、父母的叮咛、夫妻的牵挂。然而,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烽火岁月里,一封封家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们更是映照民族精神、凝聚家国情怀的珍贵镜鉴。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人民家书”之“抗战家书”,通过8封写于抗战期间的家书,再现那段难忘的民族抗争史,记录烽火时代的血与泪,以个人与家庭、战友间的心灵视角,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的自强精神以及中华儿女拳拳报国之心。
关于抗战家书的更多详情,敬请关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文化版的相关报道。
——编 者
左权:以进步来安慰自己
就江明同志回延之便再带给你十几个字。
乔迁同志那批过路的人,在几天前已安全通过敌之封锁线了,很快可以到达延安,想不久你可看到我的信。
希特勒“春季攻势”作战已爆发,这将影响日寇行动及我国国内局势,国内局势将如何变迁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地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
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今年没有种花,也很少打球。每日除照常工作外,休息时玩玩扑克与斗牛。志林很爱玩牌,晚饭后经常找我去打扑克,他的身体很好,工作也不坏。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重复说我虽如此爱太北,但是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不多谈了,祝你好!
叔仁
五月廿二日晚
左权,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的最高指挥员。这封家书是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前三天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
左权,原名左纪权,号叔仁,将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谱写了自己辉煌的革命生涯、军事生涯,撰写和翻译了大量军事理论文章和著作,但很少谈及自己。因此,他留下的十几封家书便成为抗战时期八路军高级将领的家书代表作。
1942年5月22日这封信表达出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及渴望全家团聚的心情。此信写完后不到三天,左权将军就壮烈殉国了。
(王家淼)
白雪娇:
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于女儿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意思,母亲一定是激动而流泪的。我虽然立志报国,为了这天生感动的弱质,或许是会被私情克服的。所以为补救这劣点,只得硬着心肠,瞒着你们,走了。我知道,母亲是会因此伤心一场,但是我相信,父亲是不会因而责怪女儿的,一定是引为光荣的事。
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在每分钟内,我的心起着往复数次的矛盾冲突。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是社会上一个最不值得注意的虫,虽然在救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尽我一滴之微力。
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危安莫卜,是不免凄怆辛酸。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是更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斗争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为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女儿是不孝的,望双亲宽怀自慰,善自珍重。临行匆匆,仅留此作别,后会有期。
最后,敬祝健康!
民国廿八年五月十八日
白雪娇,又名白雪樵,祖籍福建安溪,1914年出生在马来亚槟城的一个华侨家庭。1936年入读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回到马来亚槟城当教师。回到槟城后,她马上投入当地的抗日救国活动,成为槟城妇女抗日救国的骨干。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白雪娇决定弃笔从戎,回中国支援抗战。临行前,她给父母留下告别家书(本版为选登)。
(郑 娜)
赵一曼: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赵一曼,字淑宁,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1905年生于四川宜宾。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4月经党组织批准,与校友、中共党员陈达邦结婚。当年10月回国。1929年1月生下儿子“宁儿”。
1932年春,赵一曼到东北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5年秋,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威震珠河。1935年11月在战斗中受伤被俘。
不久,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日寇使用各种酷刑摧残她,但她宁死不屈,毫不动摇。敌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最终决定把赵一曼押解到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处死。1936年8月2日,在押送途中,赵一曼感到死亡迫近,希望给她7岁的儿子写一封遗书,就从押送的职员处借了笔和纸,前后两次,写了反满抗日的遗书。
195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赵一曼》在全国热映。观众中也有赵一曼的丈夫陈达邦和儿子宁儿,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赵一曼是自己的亲人。直到1954年,在赵一曼家人多方寻找和她当年战友的帮助下,才最终核实了赵一曼的身份。于是,陈达邦带着儿子陈掖贤(宁儿)踏上了开往黑龙江的列车,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们参观了赵一曼烈士的事迹展览。看到母亲被敌人残酷折磨,陈掖贤悲痛不已,用钢笔把母亲写给他的第一封遗书抄在了笔记本上。如今,陈掖贤也已去世。当年他手抄的家书,传到了他的女儿、赵一曼的孙女陈红的手上。
(张 丁)
张自忠:
只要敌来犯,兄即与弟等共同牺牲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维纲、月轩、纶山、常德、振三、子烈、纯德、铭秦、德顺、德俊、迪吉、紫封、九思、作祯、亮敏、斡三、芳兰、之喆、文海、春芳诸弟。
小兄张自忠手启
五·一
张自忠(1891—1940),山东省临清市唐园村人,著名抗日将领,革命烈士。
张自忠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中国将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五十余国中战死的军队最高将领。从抗战一开始他就有“报国必死”的决心,每上战场,都打得英勇悲壮,而且每次战前都要写下一封信,回来的时候再把信撕掉。
1940年5月1日,枣宜会战前夕,他留下了两封信。其中一封写给全体将士,句句肺腑,字字千钧,舍己为国,感天动地。
(段明艳)
符克:
跟这个伟大的时代向前走
你们别挂心吧!我已于五日早上安然抵家了。回忆前日我们共聚一堂,这是何等难得的机会和共叙天伦的乐趣。如今,我孤零零一个人,远离了你们,回到祖国来,踏上艰险的程途中去,未免使你们难舍与挂念的。只是我也是一样的。不过,我为了自己的前途谋出路,我不得不放下一时的感伤,所以,说来我的心肠总是比你们粗一点的,硬一点的。幸得你们了解我的归意与决心,故能在那经济拮据与多事的环境中供给川资我回来,这是值得我特别感谢的!
我此行,虽然是预备在艰险的环境中度过生活的。当然是使得你们担心的。不过,我是大了的人,同时也是受过相当教育的人,无论如何,我总会设法顾全生命的安全。你们时常说危险,不肯我归来,你们的意想是对的。不过,你们要明白,我们是一个平常的人,倘不敢冒险前进,寻求出路,是不会有光明之日的。我感觉到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跟这个伟大的时代向前走,虽不敢说将来一定有出路有办法。但,对于自己的训练是有很大裨益的,我认清了这点,所以我透视生死的问题并不是首要的,也可以说是生命必经的过程的平常的一回事。你们以后不必挂心我了。我只希望你们安心地去作你们的事业与工作,以谋发展你们各自的前途。这样,我相信着我们的家庭终有光明的一日!
我现暂住香江,静待消息。数日后决上省城去。以后的去向,目前尚难决定。最好当然是希望到“内地”去,设如不可能,或许在省城参加救亡工作也不定。以后你们寄信来我,地址请写:广州拱日西路129号梁刚先生转便妥!
秀兄、张兄、瑜弟、锦侄、有姐……诸位送我川资与吃品,甚感谢!
恕我没有空来分别来写吧!完了。
此请
健康!
客谨上
一·七
这封家书写于1940年。作者符克1915年出生于海南文昌。1933年侨居越南任小学教员。1938年初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日军入侵海南岛,符克率领40余名旅越琼侨进步青年偷渡回琼参加抗战。1940年8月牺牲,年仅25岁。
五弟符家寰将哥哥的家书和他留下的遗物小心地珍藏至1993年,才从胡志明市转道香港,亲手寄给符克的女儿符曼芳保存。
(时晓明)
陈嘉庚:
恨现无百万资产,否则全数购买救国公债

前寄来大函列第九号,已收到矣。金门失陷,厦集已成为最前线,此后厦大集美两校,将损失至如何程度,殊难逆料。然欲求最后之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唯有全国人民抱定牺牲到底之决心以赴之,现在全面抗战业已展开,国人牺牲生命财产于敌人炸弹炮火之下者,已不知凡几,集厦二校纵惨遭损失,余亦不遑计及矣。
自抗战开始以来,余因受侨胞之推举,及居留政府之指定,不得不稍尽国民之天职,出而主持劝募救国捐,然若仅空口劝募,自不捐输,虽人能我谅,我亦有愧于心,故先自长期认捐,每月二千元,以为侨胞倡,并为鼓励侨胞起见,先交一年计二万四千元。兹又开始劝募救国公债,我政府甚望侨胞能踊跃认购,余又不得不同样有相当之表示,以为倡率,故亦认购十万元。即此区区之款,尚须告贷半数,始能足额。值兹国族生命,已届最后关头,余惟恨现无百万资产,否则亦必以全数购买救国公债,绝不犹豫也。
国难日亟,希激励员生,抱定牺牲苦干之精神,努力抗敌救国之工作,是所至望。
陈嘉庚
11月1日
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心系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两校师生安危,以国为家,给时任集美学校校董、统管集美各校的陈村牧先生写了一封特殊的“家书”,以自己带头认捐救国捐和救国公债的例证,鼓励师生以牺牲苦干精神抗日救国。
抗日战争爆发,陈嘉庚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带头捐款捐物购买公债,侨界积极响应,在3年多的时间内便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极大地支持和鼓舞了国内抗日力量。1939年,陈嘉庚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到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物资。南侨机工抢运的军需物资累计45.2万吨,1000余人献出了生命。
陈嘉庚先生的这封“家书”彰显了其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赤诚浓烈的爱国情怀。
(郑 娜)
王雨亭:
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旅次 王雨亭
王雨亭(1892—1967),福建泉州人。1908年赴马来西亚谋生。1932年王雨亭和著名侨领庄希泉一起在菲律宾创办《前驱日报》,由他担任总编辑。收信人王唯真,生于1923年3月,1933年11月随父亲到菲律宾读书,幼年即深受父亲影响,积极投入各项抗日活动中。
“七七事变”爆发后,王雨亭先后介绍上百名华侨青年到延安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当时王唯真还不满14岁,一再恳求父亲允许他同行。
1938年10月,王雨亭陪同儿子踏上了北去的客轮。当他们来到香港时,广州已经沦陷,直到1939年6月王唯真才踏上去延安的路途。父子终于要分别了,王雨亭看到成长起来的儿子心中充满了自豪,提起笔在儿子的纪念册上写下了这段话。这肺腑之言,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1949年北平解放,王雨亭陪同陈嘉庚从香港来北平,父子重逢。新中国成立后,王唯真一直在新华社工作。
(段晓微)
谢晋元:
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维诚属个人行动,自较便当,以今日而论,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望速将弟意转知维诚,不论如何,绝不能轻易离开家中,切盼。
黄渡情形如何,此间何无所知,当加注意。款项只要可以寄去,必尽各种方法,遵命汇去,勿念。
岳母抵汉后,想因店铺放弃,而内心不安。吾兄经济情形若何?倘有困难,希函知以便设法接济也。弟衣物此间购买方便,望勿麻烦可也。
敬祝
冬祺!
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
十月十八日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广东蕉岭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指挥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收藏到谢晋元的一封家书。收信人张萍舟,是谢晋元的连襟。家书写于1937年10月18日,淞沪抗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大场防线面临失守,此时距10月26日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只有短短8天。
10月26日,谢晋元奉命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战斗很快打响,谢晋元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谢晋元率孤军浴血奋战了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后部队退入公共租界。部队退入租界后,谢晋元多次拒绝了日军的威胁利诱。1941年4月,他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时年36岁。这一英勇奋战的事迹为人传颂,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人数为400余人)。
(胡大勇)
策划统筹:李 舫
责任编辑:熊 建 智春丽 郑 娜 赵晓霞 王美华 徐嘉伟
刊头设计:刘 峣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