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炒钢技术制作的医用毫针——

2000年前古人如何做针灸

杨 军    2025-10-03 07:55:58    人民日报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中,包裹着医用毫针的玉管。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不久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一项研究成果:海昏侯墓出土的针状金属物被确认是利用炒钢技术制作的医用毫针,这是西汉时期医疗器具在材料和形制上嬗变的直接证据。

海昏侯墓是西汉时期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墓葬。在对刘贺墓主棺开展实验室考古与考古发掘报告资料整理与研究过程中,发现一批珍贵文物,这套医用针刺用具是其中之一。

这件文物是如何被发现的?经实验室考古,刘贺墓主棺中一个贴金漆木盒内发现玉管一件、量匙多件。玉管为白玉质,整体形制为圆管状,里面还有数枚针状金属物。针状物被发现时已残断为多截,锈蚀严重。在玉管的某一截断面近距观察,可见露出断面的针状物至少有5枚,其中1枚可抽出。玉管内与针状物表面附着泥化的纺织物残留。据此推测,数枚针状物可能是包裹于织物中再塞入玉管,这样既卫生,又方便拿取。

如何判定是医针?这组针状物在入葬时被精心包裹于玉管中,并放置于内棺头箱处贴金漆盒内,其截面直径仅为0.3—0.5毫米。在同一漆盒内还出土了可能是取用药物的量匙等用具。此外,与这套针具一同出土的一枚签牌上写有“九针具一”。综合推测,刘贺墓出土的这组针状物为传世医学文献中提及的“九针”中的一种。

值得注意的是针状物残件的材质。研究发现,针状物残件为锻造的炒钢制品,即以生铁为原料进行锻打,整体具有良好延展性与韧性。与同为“毫针”的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金银医针相比,刘贺墓出土医针的针体直径更细,这就使得施针时刺痛感更低,方便留针操作,并便于施用捻转、提插等针刺手法。满城汉墓的年代比海昏侯墓早了半个世纪,针刺器具也在这段时间发生了“质”变。

以不同材质的医针而论,普通铁针易于锈蚀,反复刺入人体易致感染;银针质软易断,难以制作得足够纤细;而金针造价过于高昂。刘贺墓出土的炒钢医针表明,随着西汉中期生铁及生铁炼钢技术的发展,工匠已熟练掌握钢材的性能,并能加工制作出直径极细、做工精良、延展性与韧性俱佳的钢针,材料学的进步,推动了中医针刺工具的演进与针灸医学的发展。

(作者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本报记者王丹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3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枕山环水处 精巧篱笆楼
下一篇:车轮上流淌的文化之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