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4年,董耀会和同伴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之旅。此后,他一直致力于长城历史文化研究、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如今,已成为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中国长城学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长,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本刊开设“‘长城之子’话长城”专栏,记录他与长城相依相伴的人生。

1985年5月22日,我们结束陕西府谷县长城考察进入神木县,从水轮村至高家堡,我在日记里写道:
今天出水轮村过窟野河,由于河西岸的铮山村向前多为黄河所侵,夯土城墙无存,仅偶有几座墩台孤立于沙漠之中。梁家界至喇嘛沟段夯土城墙尚存,只是残坍严重。喇嘛河村基本已无夯土墙,仅有几座夯土墩台和两座被拆残的条石砌筑墩台。
喇嘛河村南秃尾村东岸山顶上有一座石砌墩台。墩台下的山半崖处,有一座石砌敌楼。此楼门朝北开,门额上有一方石匾,阴刻楷书“永固”两个大字,大字上有“流芳百世”四个小字。楼内有入石窟的门道,顺梯爬上,有六间窟室。室内有摩崖载:“自民国年间土匪往来非常,蹂躏居民无地安身,每家每口摊银八两五钱,今将姓名人口数目录于自己窟内,以作后世子孙之证。”
晚上住高家堡镇政府,在镇长屋里见到县文保所孙所长和白老师。他们来这儿出差。问他们神木长城的情况,孙处长和白老师说,神木长城有180里,敌楼有150个左右。他们没有做过具体的调查,是召集各村的人报的数汇总起来的。
同德玉谈了关于《明长城考实》的写作问题,争取在短时间内拿出方案。关于《明长城考实》体例,我认为原则上应是做一本明长城的基础读本。以明长城现状为主,辅以长城历史。谋定而后动,在出发宁夏前拿出大纲,走完长城后,用最多一年时间全力完成此书。
1985年5月23日,星期四,我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早晨在高家堡吃早饭。高家堡在秃尾河下游。城西墙除西门外,城墙几乎无存。南面只南门东侧存残坍墙体,南门及门以西城墙全毁。北、东两面城墙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条石砌筑墙体。城东门洞尚存,仍为出入城之通道。
长城过秃尾河至玄路塔村。向西南至凉水井村,有一座砖砌空心敌楼。老乡介绍此楼自合作化至今,始终是凉水井村的库房,故得以完好保存下来。由此向西不远,便进入毛乌素沙漠。至神木、榆林两县交界的双墩山,长城完全淹没于沙中,夯土城墙荡然无存,仅有几座墩台残立沙海。
陕西省1971年12月绘制的神木地图上所标注的长城走径为:由铧山村向西经崖家塔、黑石崖至西沟乡的沙沟峁村,然后再由沙沟峁西2000米的地方转南,经河掌湾、介塘沟至高家堡镇的西山村。经我们实地考察,在这条20多公里的线上,基本未发现长城遗址。最后,我们查清了这段长城的走向,实际上是由铧山村向南偏西过阳崖沟岔河至解家堡乡大柏堡,然后由大柏堡向西南经万家沟至口子上,又由口子上向西南至奥庄子,始同地图所标注长城相重合。
榆林镇长城全部修建在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区陕甘黄土高原。长城修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就地取材,黄土高原长城主要由黄土夯筑。这里大部分地方基本没有石头,大老远去运石头成本太高。这里降雨量小,也有利于土墙的保护。40年前我们徒步考察长城时,当地老乡家的房子还都是黄土夯的。房子是干打垒,窑洞也是在土里掏个洞住,冬暖夏凉。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走出了一条离不开黄土的路。
高原的山地和平原的山地也有很大区别。什么是高原?顾名思义,就是地势比较高的地方。高原也有高山,但并不是说有高山就是高原。高原一般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地区,当然还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这地区一定要足够广阔。也就是说,地表要相对平坦,所说的平坦并不一定要像平原那样一马平川。
高原地势广阔是从较大尺度而言,从小尺度来看,地表很可能就显得高低不平了。高原既有高大的山脉,也有低矮的草原。整体而言,黄土高原长城地域是一块较为广阔、也较为平坦的高地。黄土高原虽然地表相对平坦,可海拔也在500米以上。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秦岭横亘其中。秦岭以南称为陕南,一派江南景象。黄土高原的边界,北边是长城。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南抵秦岭山脉,北则通过关长城连接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四至除了秦岭之外都有长城。
秦岭以北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这里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八百里秦川往北是黄土高原的陕北。在陕北考察长城时,每天看的都是黄土广布、千沟万壑的景观。
我们年轻时,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叫《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陕北榆林市的正北方向是毛乌素沙漠边缘,与内蒙古鄂尔多斯接壤,这里的风很大。如果去陕北,赶上春季扬尘蔽日的大风,便可以体验什么叫“黄风肆虐”。西北刮来的狂风,最容易带走的主要是黄土。被狂风吹向天空的黄土,飘过几千公里之后,风速开始下降,黄土最终落到了今天的中部地区,日积月累就形成了黄土高原。
没有到过黄土高原的朋友,听到这首歌一定会想到黄土高原的诱人景色。黄土高原韵味浓郁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是流传在西北的民歌。“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这首歌描写的季节是夏天或秋天,陕北黄土高原的北部处在半干旱地区,夏天的清晨和傍晚轻柔的微风很舒适。
黄土高原的北缘是长城防御的重点。黄土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为1000—2000米,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黄土高原上的太行山脉、六盘山均是长城经过的主要山脉,这两条山脉将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其中,陇西高原成为战国秦和秦始皇统一之后,修长城防御北方的重点区域。
(《人民周刊》2025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