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战旗名称:夜战模范连
授旗时间:1942年1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八路军冀中军区17团2营8连
授旗领导机关: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前身出自东北军53军691团,1937年10月11日走上抗日道路;1939年3月,由冀中2分区(后改7分区)22大队和24大队合编成17团,时为2营8连;1943年7月,为了保卫陕甘宁边区,转战晋绥各地;1947年12月,改隶西北野战军建制,西渡黄河,转战陕北;1949年2月,随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全国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69年,为第1军3师7团2营8连;1985年,为陆军第1集团军3旅摩步1营3连;现为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1营3连。
夜战,顾名思义,是在夜间遂行的作战行动。利用夜色可以隐蔽作战企图和行动,迷惑敌人,减少伤亡,达到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
夜战需要机智,更需要勇气。历史上,在没有现代夜视器材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军队都具有夜战能力和优势的。
我军自创建以来,长期在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的状态下对敌作战,夜战一直是我军胜敌一筹的“降魔秘籍”。红军时期,就曾涌现出一批令敌闻风丧胆的“夜老虎”部队。
抗战期间,敌强我弱,我军夜战优势更被发扬光大。夜战与近战紧密结合、广泛运用,有效弥补了我军火力和机动力的不足,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特殊功效,甚至将夜晚变成了多以固守为主、忌惮夜间行动的日伪军最担惊受怕的痛苦时刻。
八路军冀中军区17团8连,就是在敌后游击战争中诞生的一支“夜老虎连”。他们作风硬朗,夜行晓宿,经常在漆黑的夜晚出其不意给敌以重击,是17团手里一把神出鬼没的夜色钢刀。
8连的老根底并不在红军,而出自东北军的53军691团。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身为共产党员的团长吕正操率领下,691团开赴永定河前线抗击日寇。在这场卫国雪耻的激战中,691团官兵同仇敌忾、前赴后继,共产党员、8连连长王宽民英勇殉国。但由于背着“窝囊废”诨名的东北军整体缺乏抵抗意志,战斗力不足,最后53军全线溃退。
吕正操团长壮志未酬,毅然易帜,于当年10月11日率全团切断了与53军的联系,甩掉国民党军队番号,改称人民自卫军。从此,走上了自主抗日道路。
1938年上半年,691团正式编入八路军,几经调整后,番号改为17团,还将各级主官换上了从老红军部队抽调来的战斗骨干。
当8连战士戴上“八路军”臂章时,个个喜笑颜开,激动地说:“我们是八路军了!可以放开打鬼子了!”连队精神面貌为之一振。
但是刚开始,连队还带有一些旧军队的痕迹,作风散漫,存在打骂战士等军阀习气,还曾发生过司务长贪污、主官投敌的事件。一些战士甚至不知道八路军是共产党的队伍,不知道朱德是八路军总司令。
针对这个情况,八路军冀中军区2分区随即展开了整军运动,分区王平政委亲自传授红军连队政治工作经验,讲解怎样做政治工作,怎样开支部会、党小组会,并将如何当好指导员、连长等都一一做了交代。这使得8连管理教育能力和战斗力大幅度提高,尤其在夜战方面崭露了头角。
1940年11月,八路军百团大战正在酣畅进行,8连随17团2营摆脱了敌人追击,来到了平汉路边上。
日军从11月9日起,开始对北岳区进行“扫荡”,为了挽回百团大战给其造成的巨大损失,加紧抢修石德铁路,企图尽快接轨通车。
为此,冀中军区于11月15日发动了冬季进攻战役,将作战重点指向了新开辟的石德铁路。
8连奉命破袭束鹿至晋县段,掩护根据地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破袭战,一夜摧毁石德铁路干线几十公里,烧枕木、端岗楼、拔据点,打得敌人首尾不顾,铁路支离破碎,迟迟不能通车。
有时拆掉的铁轨、枕木来不及销毁,军民就将其藏到附近的村庄里,扔到水井中。敌人搜到后,又逼迫群众扛回去。
就这样,白天日伪军拼命修路,老百姓在敌人面前磨洋工;夜晚我军民齐心破路,老百姓与八路军一起抓紧干。虽然疲乏不堪,但抗日情绪十分高涨。
为了掩护群众,进入冬季还穿单衣、夹鞋的8连战士们,伏卧在寒风刺骨的田野里,警惕地监视着炮楼里的敌人,接连两天夜晚,在磨头东西两侧连续击毁了日军两辆铁甲车,保证了破路群众的安全。
12月5日,新华社对外公布了各地战况和战斗结果,日军于是错误判断八路军百团大战业已结束,遂逐步放松了戒备。
12月19日晚7时,耐不住性子的日军为向正面战场进行作战补给,迫不及待从保定发出一辆军列驶往石家庄方向。
得知敌人平汉铁路恢复了夜间运行,老红军出身的17团团长闵鸿友对2营营长刘鸣琴道:“好家伙,胆子可不小哇!”当即决定抓住战机,狠狠敲敌人一下。
平汉铁路位于中国中部,贯穿南北,将长江流域同中原大地和华北平原以及京畿地区连接起来。其就像贯通人体各个器官的大动脉,是侵华日军的交通干线、军火物资运输的必经之路。
夜晚,天空飘起了雪花,闵鸿友团长亲自出马,对平汉铁路周边环境进行了勘察,发现定县宣村一带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土丘延绵、植被茂盛,同时敌人兵力相对薄弱,戒备也比较松懈,是隐蔽埋伏的绝佳地点。
定县作为冀中根据地的“模范县”,共有村庄280多个,每一个村庄都有健全的抗日村政体系和民兵基干队伍。全县拥有严密的情报网、广大的游击网和迅捷的支援网。
当时《大众日报》曾有一篇通讯《平汉路上的模范县》这样报道:“紧急时,只要县府一个戒严令,两小时,全县就没有一个人能自由行动。”
几百个村一齐动员,统一行动,让敌几乎无计可施。有这样令人惊叹的组织支援能力作支撑,17团在这里不仅可以隐蔽行动,还能准确获取情报,在后勤方面得到充分支持。
于是闵鸿友决定,就在宣村以南、黄宫城以北设伏,利用这里的有利地形和便利条件,出其不意打个漂亮的夜间铁路伏击战。
紧接着,他们又连续多日派出侦察员对敌铁运活动进行仔细观察,掌握了每列客车过后都会紧跟一列军车的行车规律,并将列车排序和行车时刻进行了详细记录。
12月25日,战斗计划敲定,闵鸿友立刻召开各营连主官参加的作战会,布置打火车、破交通的奇袭行动。
具体安排是这样的:闵鸿友和团政治处主任孙鸿志率2营、侦察连和工兵连在作战地点设伏。以五个排为突击队,埋伏在路西道沟中,作为此次战斗的攻击主力;以两个排为牵制队,分别警戒定县、沟里和寨西店方向,防敌偷袭;以一个连为预备队。
12月26日上午,战斗即将打响,擅长夜战的8连被指定为此次行动的主攻连,全连充满了紧张兴奋的气氛。
2营营长刘鸣琴特意来到8连,对8连官兵鼓动说:“摸黑打仗,可是你们的强项,露脸的机会来了。打火车不同于打地面的鬼子,一要狠,要先炸铁轨;二要猛,要速战速决。”
8连官兵听了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一口就把火车给吞了。
为确保胜利,政治处主任孙鸿志作了战斗动员,要求“以战斗的胜利迎接1941年”,并组织制定了杀敌立功计划,掀起了班排竞赛高潮。
会上,8连成立了投弹组、登车组、射击组和运输组,提出了具体战斗要求:投弹组必须在地雷爆炸后,借着火光迅速向列车集中投弹,掩护登车组接近列车;登车组每人手臂扎上白毛巾,以便于识别,在列车被逼停后,趁敌人惊慌失措,迅速登车消灭敌人;射击组集中火力对火车和车厢里的敌人进行射击,谨防敌人趁乱逃脱;运输组见机行事,带领民兵搬运战利品及其他物资,听见哨声立即撤离。
有的战士提出:“俺只远远看过火车,挺瘆人的,跟前啥模样还不知道。”于是营长刘鸣琴当即让8连自制了一个简易模型,一边给大家演示军列结构,一边教大家如何下手。
刘鸣琴打趣地说:“这家伙其实就是叫得瘆人,脚爪多得跟个蜈蚣一样,但它只能码着线跑,炸了铁轨,就是个趴窝大长虫。”
营长一席话,让8连官兵哄堂大笑。接着,他们又发扬军事民主,群策群力,对炸车头、掀铁轨的方法展开了讨论,并反复演练战斗动作,做到了人人心中有数。
当日下午4时,刘鸣琴率2营由东邸村出发,傍晚7时秘密抵达了定县宣村,立即封锁消息,进入伏击地域。
时值寒冬,凛冽的北风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黑暗中天气异常寒冷,8连官兵们虽还没有棉衣,但心里却都揣着一团火。
进到伏击位置后,8连迅速按照作战计划进行部署,充分做好战斗准备。这时通报来了:日军军列已驶入定县境内。
晚上8时50分左右,8连远远看到一列火车冒着浓浓的黑烟、拉着长笛疾驶行进。这是一列客车,大家屏住呼吸,严阵以待。
按预先计划,8连将客车放过。1排利用这一间隙迅速冲到了路基上,根据记录的列车长度和行进速度,在铁路上火车首尾两头各埋了一组地雷,每组9枚,然后瞬间消失在夜色中。
半小时后,黑黢黢的地平线上又一列喘着粗气的火车呼啸而来。这就是那个该死的军列,与掌握的情报一模一样。
当军列驶进8连所设的雷区时,刘鸣琴营长果断下令:“拉火!”担负炸车头的1排立即动手。
“轰隆”“轰隆隆”,铁轨下的地雷瞬间被引爆,只见军列像一匹奔腾的野马突然撞上了大山一样,向上一蹿,发出一阵吱吱嘎嘎刺耳的摩擦声,缓缓停了下来。
接着,车尾部也传来几声沉闷的爆炸声,整个军列恰如一条断了脊梁的长蛇,七扭八歪地瘫软在路基上下。浓烟腾空而起,烈焰映红了天际。
车上100余负责押运军火的日本兵,被此起彼伏的爆炸震的震死,炸的炸死,侥幸活着的被吓得心惊肉跳,还没缓过神,8连投弹手甩开臂膀扔出的手榴弹,便雨点般砸了过来。
一些日军利用重机枪和车厢作掩护,无头苍蝇般仓皇冲出,进行垂死挣扎,却被8连射击组迎面而来的弹雨打成了筛子。枪声、爆炸声顿时连成一片。
趁着夜色,8连登车组迅速冲上列车,黑暗中抡起大刀,切瓜削菜般砍杀残敌。半小时后,战斗结束,日军大部被歼,个别被俘,8连则无一伤亡。
运输组打开了军列上的部分车厢,被眼前的军用物资惊得说不出话来。车上满载的都是日军重武器,包括1辆坦克、40余辆汽车、7门重炮、4门山炮,以及100多支长短枪、零件等大批军用物资。
还有些车厢的车门没能打开,不知里面装着什么。据俘虏交代,这是日军准备进攻中条山一个师团的军火装备。
由于时间紧迫,没有运输工具,且日军增援力量又马上要来,8连和17团最后只拉走了4门山炮、4箱三八步枪和7箱零件,其余坦克、重炮、汽车只能就地炸毁。虽然可惜,但不能便宜了敌人。
在天崩地裂的爆炸声中,8连迅速撤离了战场。半个小时后,日军一辆铁甲车从石家庄方向匆匆赶来,但仍晚了一步。
望着已化为一道浓烟的军用列车,日军铁甲车根本不敢靠近,远远打了几炮,以宣泄内心的愤懑和不甘。
这几声炮响,对17团官兵却像是临行告别。8连官兵一边押着俘虏,一边哄堂大笑,风趣地回头大喊:“谢谢小鬼子送来的礼物,就不用礼炮欢送我们哩!”心头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更有意思的是,宣村伏击战第二天,定县、新乐、行唐三处据点的日军企图报复,兵分三路直追17团至王玉亭村。结果各路敌人在黑灯瞎火中协同混乱,不辨敌我,自相残杀了一个小时,伤亡30余人,给17团又送了份意想不到的大礼。
这次夜袭日军军列行动,中断了日军的物资运输,平汉路三天都没通车,大大震惊了石家庄、保定沿线之敌。
经此一战,冀中抗日军民士气大振。打掉了日军一个师团装备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得神乎其神。进入太行山区“扫荡”的日军也因此惊慌退缩,嚣张气焰受到沉重打击。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通令嘉奖了冀中17团,称其“创造了反‘扫荡’战中的辉煌战绩”,是“敌后抗战的优良楷模”。同时,还对17团团长闵鸿友,政治处主任孙鸿志,17团2营营长刘鸣琴,副教导员孙庆一,副连长高庆虎、赵登如、王高,指导员王殿光、李玉明、王志波,排长张文凯等13名指挥有方、作战勇敢人员给予了通令嘉奖,并授予17团2营“战斗模范营”荣誉称号。
宣村伏击战着实打痛了敌人,他们发誓要进行报复。转过年来,日寇便从华中抽调了两个师团增援华北,推行其所谓“肃正”计划,妄图剿灭八路军。这导致百团大战后,敌我双方斗争进至白热化状态。
1941年9月28日,日寇蚕食了藁无县六七区,大搞所谓的“示范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镇压和掠夺。
为了不让敌人阴谋得逞,冀中军区开展了反“蚕食”斗争。
12月23日,日军出动了100余人、多辆坦克,向东进犯。在楼底村,17团与敌人遭遇,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闵鸿友团长指挥2营8连用集束手榴弹迎战坦克,并调来平射炮,一炮就把一辆坦克击毁了,令敌不敢前进,我军趁着夜色撤出了战斗。
不久,长寿、正定、无极等处之敌又倾巢出动,对我方进行报复性“扫荡”。
8连随17团、22团及地方武装一起,在无极城北苏村、里尚等“蚕食”区迎战敌人,利用夜色又破击了新乐至长寿的一段铁路,炸毁了一列火车,并袭击了新乐县城和南池阳碉堡,毙伤日伪670余人,俘日伪军及汉奸119人,再次狠狠教训了妄图报复的敌人。
八路军有力的反“蚕食”作战,粉碎了日伪“八路军大势已去”的欺骗宣传,增强了冀中民众的胜利信心,使敌军发生动摇,甚至连日军的翻译官也跑来投诚。
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中,8连继续发扬夜战优势,披星戴月打击敌人,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夜战、近战经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夜战、近战战法。
他们模仿飞禽走兽的叫声,在夜色中相互联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赤胸祼背,遇人先摸,摸着上身穿军服的就是一刀,把冷兵器运用到了极致。
8连官兵说得好,他们敢于夜战、善于近战,首先靠的是“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抗战精神;其次靠的是心得独到、灵活机动的有效战术。
鉴于8连过人的战斗表现,1942年1月,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授予该连“夜战模范连”荣誉称号。
在党的领导和抗战烽烟中,8连彻底甩掉了“东北军”的帽子,旧貌换新颜,被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夜老虎”“黑旋风”,令敌夜不能寐、闻风丧胆。
(执笔人为叶征、周敏戈)
(《人民周刊》2025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