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穿越封锁线 死守制高点

——《烽火战旗扬》之“铁十七团钢八连”

《烽火战旗扬》创作组    2025-10-09 11:03:07    《人民周刊》

编者按:为展现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的英雄风采,向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致敬,本刊将陆续刊发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烽火战旗扬》。这部作品由罗援、叶征两位资深军事专家精心策划、领衔创作,叶征担任主笔,众多专家、文学爱好者参与。创意源于2015年9月3日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战旗方队,讲述每面战旗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彰显战旗蕴含的血性军魂,昭示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本期刊发第二十六、二十七篇文章。

 

荣誉战旗名称:铁十七团钢八连

授旗时间:1941年6月5日

授旗时战斗序列:八路军第129师386旅17团3营8连

授旗领导机关: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党委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1938年1月,与772团3个红军连一起编入八路军129师新兵团,不久,新兵团改称129师补充团;1940年6月,改编为129师386旅17团3营8连;1942年1月,为太岳南进支队17团3营8连;1943年初,为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17团3营8连;1945年10月,为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队13旅37团3营8连;1948年5月,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3旅37团3营8连;1949年2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8师112团3营8连;1996年10月,为武警机动38师112团3营8连;现为武警部队第2机动总队某支队某中队。

 

1941年5月30日,在晋中平原北部一个叫圪塔村的小高地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八路军386旅17团3营8连与日军短兵相接,殊死搏斗。连长牺牲了,排长们相继顶上指挥;排长们阵亡了,班长们又挺身而出组织战斗。全连前赴后继,誓与阵地共存亡。

关键时刻,一阵嘹亮的冲锋号响起,17团参谋长廖肇杭带着增援力量冲上来了。8连战士看到了曙光,只见他们勒紧身上的绷带,一个个端起刺刀,冲出战壕,奋力反击,再次将日寇赶出了阵地。

趁着敌人暂时退去的间隙,廖肇杭参谋长一边观察敌情,一边调整部署。8连清点了人数,阵亡38人,几乎人人都挂了彩。大家抓紧包扎伤口,整修工事。

这是一场始料不及、又难以避免的遭遇战。

8连此次是随17团执行护送八路军3000余人穿越太谷至清源段数百里敌占区、奔赴延安的重要任务。护送对象包括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军政学院和日军战俘营等。

必须万无一失,必须完成任务!命令是旅长陈赓在武乡县赵家峪亲自下的。8连上下敏锐觉察到,此次行动绝非寻常。出发时,8连连长张凤鸣朝全连努努嘴动员道:“看到了吧,都打起精神来,谁也别掉链子。”顺着连长的视线,8连官兵发现旅参谋长周希汉、团长陈康和政委刘达瑄都在队伍里,边走边商量着事情,神色严肃,目光炯炯。

8连是八路军17团中一支能征善战的连队,传承了红四方面军敢打硬仗的血脉,有着老红军不畏困难、坚韧顽强的意志和耐力。

386旅最初被国民政府纳编的只有771、772两个主力团。随着山西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和需要,1938年1月,八路军129师从772团抽调了3个红军连队,并以此为战斗骨干组建了新的团队,后改称17团,归386旅建制。

作为一支抗日生力军,17团自成立起,就是386旅的一只铁拳。因此,在17团工作过的386旅参谋长周希汉认为:执行这样艰难险重的护送任务,非17团莫属。

这次行动由周希汉亲自带队,他特别对陈康和刘达瑄强调:“17团要与炮团共存亡,绝对不能把用鲜血换来的火炮再让敌人夺回去!”

5000余众的大部队进入敌占区后,便以每小时15里的速度强行军,穿越晋中平原层层封锁线,夜行晓宿,保持肃静,随时做好遭遇敌人阻击、伏击、追击等一切战斗准备。每经一个村庄,便派出暗哨,封锁道路,禁止闲人出入。遇到小股敌人,则坚决击退,但绝不恋战。

广袤的晋中平原,1937年就已被日寇铁蹄践踏,成其腹地。在侵华日军头子多田峻策划布局下,处处重点设防,据点密布,交通联网,八路军5000多人的大部队要想从敌人眼皮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午夜时分,大地一片漆黑,星星也似在暗中助力,躲进了云层。整个队伍成四路纵队朝晋西北方向一路小跑,大家一个紧跟着一个,疾速前进,没有一人掉队。

8连队列中小声传递着口令:“跟紧,要过铁路了!”

一个阳城山区入伍不久的小战士,生平没见过铁路,更没见过敌人的火车和铁甲车,嘴里不由嘟囔:“铁路是什么路?”

3班班长李秀功逗趣地对小战士压低声音说:“铁路嘛,就是用铁板铺成的路。”

小战士信以为真,过铁路时还专门弯下腰摸了摸冰冷的铁轨,恍然大悟道:“唬人呀,铁路不就是两根看不见尽头的大铁棒!”

李秀功刚想再逗几句,突然传来紧急信号:“有情况!”大家立即噤声,极速向铁路两侧300米外沟壑隐蔽。不多时,敌人的火车便轰隆隆地开过来了。

先头开路的是铁甲车,两道明晃晃的探照灯光不停地照射,把铁路两侧晃得跟白昼一样。紧接着汽笛断断续续鸣响,一列火车冒着白烟,像条蠕动的巨蟒一样缓缓爬来,个别车厢敞着舱门,架着歪把子机枪,朝着铁路两旁的草丛不停地点射着。火车末尾,还紧跟着敌人的机动巡逻车,前呼后拥,好不威风。

子弹呼啸着从隐藏在沟底的8连战士和马匹头顶飞过,发出噗噗的响声。这阵势别说新战士,就连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也极少见过。大家知道,此刻稍有响动或闪出一星光亮,必然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于是都屏住呼吸,耐着性子。驮炮的战马也真争气,卧在那里一声不吭(出发前用爆竹炸响训练过)。

火车渐渐开远,大地恢复了平静,所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8连官兵一跃而起,不远处笨重的炮具也随着骡马动了起来,又开始疾进。

8连随17团经过东河堡、越过赵家营、闯过牛家寨,又绕过敌人不少据点,跨过多条敌人不时巡逻的公路,终于在5月29日凌晨2时30分来到了汾河边。

5月末的汾河地区,昼夜温差还很大,河面上笼罩着一层浓雾。侦察得知,河上虽有便桥可通,却有日军把守。桥上游河宽百米,水深4米左右,难以徒步涉水;桥下游水浅可徒步通过,但附近的乔武村有敌人据点。

周希汉与陈康、刘达瑄商量后,决定继续护送大队人马过河,直至遇上接应的120师2旅为止。于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派出一个连包围了乔武村日军据点,割断了电话线,佯做进攻之势,吓得守敌躲在据点里装聋作哑,不敢出动,我大队人马趁机涉水过河。

过了汾河,是日军第9混成旅的防区。部队已连跑带走了6个多小时,人困马乏,8连战士的眼皮都直打架。忽然,队列中又传来新的口令:“紧跟,要过公路了!”最后一道封锁线——清(源)高(白)公路横亘在眼前。

此时,东方发白,雄鸡鸣啼,连远处清源县(现清徐县)和高白镇敌人碉堡上的“膏药旗”都清晰可见。周希汉参谋长决定:争取天明之前通过清高公路,否则大白天5000余人突然出现在一览无余的平原上,后果难以预料。

他令3营包围了清源县和高白镇之敌,再作佯攻之势。在群众中也放出了八路军要攻打清源县和高白、汾阳、孝义、交城的风声。同时将大队人马分成四路,牵着骡马,脱掉了12门山炮和6门九二步兵炮的炮衣,大摇大摆在公路上小跑前进。

敌人果然中计,他们从来没见过八路军一下出动这么多门大炮,摆出这么强大的阵势,真以为是来攻城拔寨的,吓得匆忙向驻晋中日军36师团报告,紧闭城门,只在据点高处偷看这队浩浩荡荡的人马扬长而去。

17团趁机护送这支特殊的队伍,越过了最后一道封锁线,经过13小时强行军,安全进入晋西北八路军120师防区,把护送任务圆满交给了八路军120师2旅。

艰巨任务将近完成,17团上下都松了口气,暂且驻扎休整。疲劳至极的战士们倒头便睡,不料夜里风云突变,大股敌军朝着17团驻地大旺村、圪塔村、黄土坡三地气势汹汹合围过来。

原来,炮团在通过最后一道封锁线时发生了意外,一个司务长掉队,被清源县日军捉住,在日军酷刑下供出了我军行动的真实目的,又有当地汉奸连夜向清源据点日军告密。

日军清源县第9混成旅认为,这是一举消灭八路军主力和炮团、解救100多日军俘虏的天赐良机,急忙调集周边各地军队连夜包围了我军。一场殊死搏斗,就此拉开了序幕。

没多久,日军一发发炮弹朝17团驻地西大旺村、圪塔村雨点般落下。

这时,我炮团还没真正脱离危险区,17团也未来得及展开,周希汉参谋长和团机关就在圪塔村1230高地附近,处在被日军火力控制和压缩范围内,战场态势对我方相当不利。

圪塔村的1230高地成了双方的必争之地。为了给炮团快速转移争取更多时间,同时打退敌人的进攻,陈康团长组织17团坚决反击,把8连一个小哨排先拉上了高地。

17团驻地西北侧山头上的草庄头,有一日军据点,集结了300余人,偷偷向17团袭来。他们先是抢占了1400高地,然后快速逼近1230高地。

日军兵分两路,在92步兵炮和机枪密集火力掩护下,向守在高地上的8连小哨排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8连小哨排英勇顽强,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但终因兵力悬殊,火力又受压制,被敌人占去了半个山头。

千钧一发之际,8连连长张凤鸣带领全连干部、战士冲了上来。他们不惧强敌,立即用手榴弹和刺刀同敌人展开了近距离格斗。

张凤鸣是河南籍的老红军,外表粗犷,内心缜密,前不久还是8连指导员,非常善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8连支部一班人的主心骨。不久前,他在百团大战后期,带领8连护送太岳军地领导机关临时组成的“沁东支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受到了表彰,刚刚获得了386旅颁发的“模范党支部”锦旗。

出发时,张凤鸣专门开了干部碰头会,再次强调了17团党委提出的“有危险干部冲锋在前”的老规矩。

山头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张凤鸣一马当先,凛然不惧,一边与多个敌人往返格斗,奋力拼杀,一边高声呐喊:“党员干部跟我上啊,跟鬼子拼了!”

8连党员干部早就养成了对敌人死打硬拼的作风,关键时刻,谁也不掉链子,都和连长一样冲在最前面。激战中,连长张凤鸣轰然倒下,壮烈殉国,支部书记立即接替指挥战斗。支部书记继而身负重伤,4个排长又继续带队杀敌。最后所有的干部都在肉搏中牺牲,3班班长李秀功、4班班长张录又挺身而出,相互配合,继续组织8连剩余还能活动的战士,同数倍于我的敌人以死相拼。

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投光了,8连战士视死如归,抱着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捡起石头继续砸向敌人!

正当8连伤亡惨重、寡不敌众,眼看阵地就要不保时,回到了本文开头时的那个紧要关头:17团参谋长廖肇杭率领1营2连、3连赶到了。

八路军战士们愤怒地端着刺刀,杀声震天,一个反冲击,将敌人从1230高地压了下去。

休整没多久,有人高喊:“鬼子又上来了!”在参谋长廖肇杭、1营副营长李锡凯、教导员王易元指挥下,阵地上8连剩余的战士和2连、3连一起,又与敌人缠斗在了一起。

廖肇杭大吼一声,身先士卒,冲在队伍最前面。他用手枪接连击毙了两个敌人,又从已死的敌人手中操起刺刀枪,向不远处拿着指挥刀的日军小队长冲去。

敌方小队长见来者两眼充满仇恨,一双粗壮有力的大手紧握着“三八大盖”,也立即抽出军刀迎战。瞬间两人短兵相接,日本军刀与“三八大盖”猛烈撞击,火花四溅,发出“咔嚓咔嚓”的炸裂声。

这是两军领队意志的“亮剑”!几个回合后,只见日军小队长被廖肇杭上下翻飞的刺刀压得双脚颤抖,气喘吁吁,连连后退,明显招架不住了。廖肇杭趁机一个左上挑,“唰”的一声刺响,将日军小队长的军刀挑出手中,甩出去了几尺。说时迟,那时快,廖肇杭猛吸一口气,双目瞪圆,一个突刺,将刺刀狠狠戳进了敌方小队长的肚子里。

右边约两米的另一个敌人见小队长倒地而亡,慌忙端起枪朝廖肇杭刺来,廖参谋长往左边一闪,顺手一枪托狠狠砸在了这个敌人的后脑勺上。一股巨大的力量,把敌人彻底打蒙,踉跄倒地来了个狗吃屎,还未来得及爬起,就被冲上来的副营长李锡凯一枪送上了西天。

这时,躲在暗处的敌方狙击手,射来罪恶的子弹,击中了正在高喊“同志们,冲啊”的廖肇杭头部。只见他一个踉跄,猛地摔倒在阵地上。

李锡凯赶忙跑过去抱起廖肇杭,大声喊道:“参谋长、参谋长……”可任他怎么喊,廖肇杭再也没有回应。

3营教导员王易元见状也赶了过来,大家望着躺在副营长怀里的廖肇杭,眼泪夺眶而出。就这样,这位1931年在河南商城起义后参加革命、经过万里长征的老红军,一句话也没留下,壮烈牺牲在1230高地上,时年29岁。

王易元愤怒极了,高声呼喊:“为参谋长报仇!”

8连幸存的战士们刚刚失去了连长和全连干部,又眼见敬爱的参谋长牺牲在阵前,个个杀红了眼,像发狂的雄狮齐声怒吼:“为参谋长报仇!”“为连长报仇!”

他们都豁出去了,跃出战壕,搬起石头,朝冲上高地的敌人猛砸过去,与2连、3连一起,把山上的敌人消灭殆尽。接着,又将半坡上剩余的敌人赶下了山坡。

恶战中,3连连长李明雪不幸牺牲。8连阳城小战士左胸被子弹贯穿,汩汩鲜血不断涌出。3班班长李秀功急忙施救,按住小战士的伤口,急切呼唤:“小尕子,别死,你还年轻呢。”

小战士喃喃道:“班长,俺这辈子见过铁路了,值了……”

1230高地保卫战,8连与增援的1营2连、3连一道,共毙伤日军108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道攻不破、打不垮的长城。

被赶下高地的敌人,被八路军的顽强气势所震慑,不敢再轻举妄动,蜷伏于山下临时工事,等待援兵到来,只是不时用山炮和重机枪向高地胡乱轰击扫射。

次日,日军集中了数千人,分4路再向17团扑来。但我主力早已争取了时间,转移至便于进山的牛家沟。疯狂的敌人一阵折腾,毫无收获,扫兴而归,回撤时又遭到17团拦腰痛击,死伤30余人。

此战,敌人满以为能捞到条大鱼,没想到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伤亡了138人。8连以及17团圆满完成了艰巨的护送任务,于6月4日东渡汾河,回到了襄垣县根据地。

6月5日,386旅首长陈赓、王新亭亲自到17团驻地召开庆功大会,传达了129师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首长对17团的嘉奖,还奖励了20头肥猪。

17团8连因坚守1230高地功勋卓著,荣获129师386旅颁发的锦旗一面,上嵌“铁十七团钢八连”7个金字,并由陈赓旅长亲自授旗。

8连和17团的干部战士们看着鲜红的战旗和嗷嗷叫的大肥猪,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这样的奖励在大家眼里最实惠。129师386旅一贯奖惩分明:勇者受敬,战功部队必须有肉吃。

驻地抗日军民也送来了各式各样的慰问品、慰问信。他们敲锣打鼓,唱着新编的秧歌:

17团,真勇敢,打得鬼子团团转;

17团,真能干,他为人民把事办;

军民团结一家亲,鬼子汉奸早完蛋!

不久后传来消息,被护送的炮团到了延安后,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从此,我军以这个炮团为种子,在延安组建了炮兵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炮兵指挥员。

到达延安的100多名日军俘虏,经过我军感化教育,很快建立了“反战同盟”,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8连连长张凤鸣和8连牺牲的干部战士,以及17团参谋长廖肇杭若知这一结果,当笑慰九泉。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颁布的抗日战争优秀将领中,廖肇杭赫然在内。

解放战争期间,钢8连高举烈士鲜血染红的战旗,在曲沃战斗再立新功,被上级授予“群策群力,克敌制胜”锦旗。

新中国成立后,8连的传人进驻西南地区戍边。他们继续发扬老红军、老八路的光荣传统,剿匪除霸,守土固边。1988年西南边境地区“两山轮战”期间,因战斗勇猛,8连又被成都军区授予“一等功臣连”荣誉称号。

真可谓:青山不老,英雄常在,钢铁精神代代相传。

(执笔人为静心)

[特别鸣谢八路军386旅17团3营老战士周复棠(后任8连指导员)之子周晋云提供珍贵历史资料]

 

(《人民周刊》2025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6期

上一篇:故宫故事 在守望中历久弥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