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诵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诗意中国”10周年荣耀盛典举行

2025-07-07 13:00:48    新华网

6月29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协办的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诵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诗意中国”10周年荣耀盛典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向会议表示祝贺。中华文化促进会创始人名誉主席王石、主席张玉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原副局长胡占凡,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宏等出席会议。

 

 

本次活动汇聚了当代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见证了朗诵艺术专业化发展的里程碑时刻,回顾了“诗意中国”十年的文化成果。

 

大会由著名主持人赵保乐担纲主持。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张玉文在致辞中强调了朗诵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朗诵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寄予厚望。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辞,表达了对朗诵事业发展的支持和美好祝愿。

 

 

 

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诵专业委员会筹备组组长许文广分享了筹备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大家了解到委员会成立背后的辛勤付出。

 

 

大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驻会副主席陈钢宣读了《关于成立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诵专业委员会的决定》和委员名单。

 

名誉主席王石为老艺术家乔榛、陈铎、瞿弦和、张玉文主席颁授名誉会长证书。

 

 

张宏担任会长,许文广担任常务副会长,卢奇、宋春丽、郭凯敏、张凯丽、刘劲等23位著名表演艺术家担任副会长,代雨东先生任副会长兼秘书长。

 

 

随后,秘书长代雨东汇报了委员会的工作计划,描绘了朗诵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张宏会长则从文化使命与艺术追求的角度,诠释了朗诵专业委员会的责任与担当。

盛典特别设置了“诗意中国”10周年致敬环节。大会还特别回顾了“诗意中国”10周年历程。

十年来,“诗意中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吸引了无数文化使者参与其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朗诵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原副局长、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胡占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宏为“诗意中国”品牌顾问著名企业家李晓华、李恒颁发证书。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电视艺术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先生在发言中,以其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朗诵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朗诵专业委员会的殷切期望。

 

 

中国教育电视台原副台长陈宏则强调朗诵艺术在新时代应该把握“年轻引力、科技赋能、国际视野”三个关键词,推动汉语的声音美学谱写出更加恢弘的乐章!

精彩纷呈的朗诵雅集将大会推向了高潮。

 

 

《春天的乐章》作者:凯文,朗诵:佟凡、赵越、黄薇、刘风、阚丽君。

 

 

朱琳朗诵《一棵开花的树》,作者:席慕蓉。

 

 

《变老的时候》作者:李琦,朗诵:张光北、陈炜。

 

 

表演艺术家宋春丽深情朗诵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表演艺术家瞿弦和、张筠英深情解读《我爱这土地》。

 

 

陈铎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山河边关记·望月记》作者:丁戎耕,朗诵:卢奇、唐萍。

 

 

金龟子、李洪岩携弟子陈景源、宁子卓朗诵晓峰先生的原创作品《青春就在这里》。

 

 

许文广、张宏、许金言、张力夫联袂诵读战士诗人陈灿先生的《一把剑梦想出鞘》。

 

 

表演艺术家乔榛先生穿越千年诵读李白的《蜀道难》。

 

 

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朗诵《母亲们的手》,作者:吉狄马加。

 

 

《七月的诗人》作者:非也,朗诵:齐克健、刘忠虎、臧金生、王欢。

 

 

高占祥先生的《微笑》点亮了每个人的梦想,朗诵:郭凯敏、王志飞、于同云、谢东升。

 

 

在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先生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声中,活动圆满落幕。

 

 

中华文化促进会发起人、名誉主席王石在总结讲话中说:“朗诵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文化传播体系进一步完善。期待委员会以专业力量激活经典文本的生命力,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的韵律之美。”

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诵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为中国朗诵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更大的贡献。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朗诵艺术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暴风雨中的微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