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舞剧《咏春》,历史故事讲出现代感

徐珺蕊    2025-05-06 09:01:40    人民日报

5月1日,舞剧《咏春》在俄罗斯巡演收官,至此,这部舞剧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200场。自2022年首演以来,《咏春》在国内外赢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剧中,两个时代的人物实现情感共鸣;剧外,观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架起又一座桥梁。

这样的连接如何实现?《咏春》的创作动机,源于我们念念不忘的功夫片情结。从《新龙门客栈》《黄飞鸿》到《叶问》,这些银幕光影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早在创作开始之前,剧组就专程拜访了广东地区的武学名家,邀请老师来排练厅亲授;请教电影行业人士,查阅电影资料馆的大量报道、论文、专著,主要针对上世纪90年代初的港产合拍片进行了专题研究。

《咏春》的作品理念是“光”。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在深扎当地的采风里,我们构筑起一个改革开放初期位于深圳的电影片场场景:艰难的起步、奋斗的决心、天南海北的人们和追光逐梦的身影。

在90年代追梦者的家书里,既有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兴奋和迷茫,也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在那些褪色的墨迹里,我们看到了剧中抱着双膝听涛的“大春”,也看到了被海风吹动长衫的“叶师父”。剧中主角“大春”是以河南鄢陵“灯光村”电影工作者为原型的追光少年;导演的形象来源于深圳电影制片厂初创阶段的文字记录;还有兢兢业业的老裁缝、茶水姐……无数平凡人的光,汇聚成束;无数平凡人的梦想,一同歌咏春天。于是,《咏春》的剧名也在武学之外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处处是武林,人人皆咏春”。

不独舞剧《咏春》。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出超700场、史诗幻境演出《赳赳大秦》演出超百场、舞剧《敦煌归来》全国巡演之际,再回首这些作品的创作,我们一直在思索:艺术创作应如何书写历史?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以历史文化设题,以艺术融合解题。在艺术重构中,我们力图完成历史精神的当代表达,实现中国故事的时代讲述。《只此青绿》是对少年画家与国之工匠的集体造像,让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身影渐渐清晰,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赳赳大秦》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折射出浩瀚的历史图景。《敦煌归来》以晚唐时期敦煌信使团为原型,让历史故事“活”起来……

当《只此青绿》中展卷人和希孟隔空作揖,当《咏春》以舞蹈诠释武学精髓,当《敦煌归来》的舞台讲述“河陇麦正黄,游子可归乡”,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实践正在用时代语言激活文化基因。让历史照亮现实,在现实维度讲述历史,这或许是当今文艺创作的一个探索方向。

(作者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编剧)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6日 第 12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影节,与中国电影一同成长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