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梅花奖评选深化评奖机制改革

重视一剧之本 突出表演中心

本报记者 王 珏 曹玲娟    2025-05-26 08:15:36    人民日报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在艰难时刻遵循自己内心感召的人。”

日前,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曹禺剧本奖(第二十六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在上海评出。颁奖晚会上,上海歌舞团演员、本届梅花奖获得者朱洁静的致辞,令人动容。

中国戏剧梅花奖被誉为我国戏剧表演领域的最高奖。本届梅花奖经过严格筛选,17名演员脱颖而出进入终评,他们来自13个省份,涵盖京剧、昆剧、河北梆子、秦腔、蒲剧、曲剧、婺剧、锡剧、湘剧、柳子戏、台州乱弹11个戏曲剧种及话剧、舞剧等戏剧表演艺术门类,年龄最小的仅31岁。5月8日至21日,17名演员以现场展演形式参加梅花奖终评活动,诞生出15名梅花奖得主。

本届梅花奖是自1983年设立以来第一次落地上海,观众报之以极大的热情。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为梅花奖终评开启大幕。“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当上海京剧院演员蓝天唱响经典段落,观众席迸发出掌声与叫好声。17场演出和媒体见面会、30余场演前导赏和3场城市快闪、下基层演出……持续半个月的梅花奖终评活动让上海“全城有戏”。

本届梅花奖首次开辟了民营剧团的申报通道,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演员鲍陈热进入终评,并最终“摘梅”。梅花奖还鼓励未曾获奖的地域、剧种的演员参评。

开通个人申报通道,是本届曹禺剧本奖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本届共收到个人投稿7部。本届评选中,首次有来自澳门的作品获奖,并有台湾(与大陆作者合作)的作品首获提名。

中国剧协副秘书长王春梅说,本届梅花奖评选持续深化评奖机制改革,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重视“两新”戏剧工作者的发展,重视戏剧门类的多元性、地域的广泛性、剧种的多样性、行当的丰富性。终评活动期间,还推出了剧目展演、演前导赏、主题研讨会、惠民演出等,实现了艺术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文艺工作者要重视一剧之本,突出表演中心。”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说,希望以评奖办节为龙头,以丰富多彩的戏剧活动、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促进出人出戏,构建健康良好的戏剧生态。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6日 第 14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