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是歌声,是号角(寻访)

张珊珊    2025-09-15 08:29:11    人民日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抗战期间,无数普通中国人誓死不做亡国奴,自发反抗侵略者。本期“寻访”栏目讲述的两个故事,正展现了烽火岁月里民族最危难时刻,普通中国民众的团结一心、奋勇抗日、英勇不屈。时光流逝,那些动人的人和事已经远去,但精神永不消逝,也必将永远鼓舞着后来者!

——编  者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这深情的旋律,曾让无数儿女泪湿衣襟,更激励万千青年奔赴战场。它是游子梦中的低回叹息,也是响彻烽火岁月的铮铮誓言——柔肠百转与铁骨铮铮,尽在这一曲之中。

为这首歌注入不朽灵魂的,是时年20岁的歌唱家周小燕。从此,她的人生便与《长城谣》永远交织在一起。

若问这位“中国夜莺”最珍视的身份,答案并非这顶艺术桂冠。

生前被问及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周小燕毫不犹豫地回答:“是1956年,我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

她曾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我曾经是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四处漂流,没有方向,是周总理的亲切教诲,拨亮了我心中的一盏灯,我要为人民歌唱,做人民的歌手。”

然而这盏灯,并非顷刻点亮。那最初的光芒,源自何处?

是弟弟德佑牺牲,她决心为所有革命者呐喊之时?

是名动欧洲,却毅然决然返回百废待兴的祖国之时?

还是1937年那个冬日,第一次将《长城谣》唱响之时?

破  晓

那天,各界抗日歌咏队正在为前线将士募捐义演。简易舞台下挤满了观众,湿冷的天气也阻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小燕,下一首该你唱了。”

周小燕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之前练习时,每次从中音到高音的过渡,她总是唱不上去,一不小心就会唱破音。这次正式登台,她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

周小燕是多么喜欢这首《长城谣》,多想把它唱好呀!“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歌声一起,仿佛又回到了高粱肥大豆香的美丽故土,令她心驰神往;可当唱到“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景象骤然破碎,眼前尽是衣不蔽体的难民、身负重伤的战士,让她心碎不已。

周小燕登上舞台,看到台下同胞们热切的目光,她的心也跟着热了起来。她挺直胸膛,亮开歌喉,那个屡屡碰壁的高音,此刻荡气回肠地喷涌而出……

台下同胞的心被她的歌声揪着,时而痛楚,时而悲愤,同仇敌忾的意志,就这么一步步聚拢起来:“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结尾唱得人血脉偾张,那一刻,所有人救亡的心紧紧融在了一起。

一曲终了,如潮的掌声席卷全场,捐款箱前排起了望不到头的长龙。周小燕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终于松弛下来,先前所有的忐忑,都化作夺眶的热泪。《长城谣》的首唱成功了,这成功不仅是艺术的,更在于让无数人眼里燃起了火苗——原来歌声真的能化作武器。此后,每当讲唱歌的秘诀,周小燕总是说,有真情实感,才能唱出最美的歌。

周小燕成长于一个被琴声与爱萦绕的家庭。父亲周苍柏是一位思想进步的银行家,在周小燕心中,父亲第一爱国,第二爱运动,第三爱音乐。后来,父亲送她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父亲的言传身教与默默支持,如一道温暖底色,铺就了周小燕的艺术之路,也融入了她的家国情怀。

1937年,抗战的炮火打断了周小燕平静的学业。父亲严肃地叮嘱她:“决不能做侵略者铁蹄下的顺民,不要回上海了。”周小燕留在了武汉。当时的武汉,俨然一座沸腾的抗战堡垒:救亡标语贴满街巷,演讲声、口号声、歌声此起彼伏。

周小燕的家,也悄然成为抗战洪流中的一方坚实天地。周苍柏不仅捐款抗战,还和妻子董燕梁在家组织人员为前线将士缝制棉衣。董燕梁是武汉妇女抗敌后援会负责人之一。周小燕随母亲奔波,眼见战士伤口溃烂,她颤抖着手换药,心也在发痛。就连她三个不到10岁的妹妹,也乖乖坐在家中,帮忙卷纱布。周小燕更是发挥所长加入武汉合唱团,担当起独唱和领唱的角色。

淬  火

1938年前后,武汉成为抗战歌咏的澎湃心脏。数百个歌咏团、宣传队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工厂、学校、街头。一首首经典歌曲诞生,传唱四方。作为当时崭露头角的歌唱新星,周小燕首唱了其中多部作品。而最打动她、最让世人铭记的,莫过于刘雪庵从上海带来的《长城谣》。

这首歌原本是为电影《关山万里》创作的插曲。潘孑农写下浸透血泪的歌词后,邀刘雪庵谱曲。刘雪庵捧读词稿,心潮难平。万里长城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这阕歌必将化作文化抗战的利刃,让四万万同胞听见抗敌的号角。

在淞沪会战的炮火声中,刘雪庵为《长城谣》谱曲,指尖触到琴键时微微颤抖。琴键落下,第一缕音符如春风拂过故乡的原野。忽而旋律骤沉,那是同胞在寒夜里的呜咽。紧接着,节奏如战鼓擂响,“打回去”的怒吼从音符中迸出,四万万同胞以热血浇筑新的长城!

后来电影拍摄夭折,刘雪庵将词曲发表在自费创办的《战歌周刊》上,找到学妹周小燕演唱这首歌。

首唱成功,周小燕更加坚信歌声的力量,更积极地投身抗日歌咏运动。这时,一件让她痛彻心扉的事发生了。

一天,弟弟周德佑不辞而别,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拓荒剧团”,赴鄂北作抗日宣传。匆忙中,他给父母留下一封家书:“父母养育之恩,将来在报国的时候,一起偿付吧!!……在这个时代,并不需要聪明,却很需要勇敢,我曾怨我自己没有勇敢,现在既有了勇敢,我宁可做傻子。”

在剧团,周德佑身兼数职,白天宣传、演戏,深夜赶写剧本。超负荷的工作终于压垮了他的身体,周德佑为革命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

周德佑的牺牲震动武汉各界。《新华日报》刊登追悼特辑,父亲周苍柏强忍悲痛写道:“我为国家损失了一个志士而难过,我要继续帮助德佑所参加的第七宣传队”,母亲董燕梁写道:“我要把爱你的爱来爱世界上一切无母爱的儿女,我要继续你的志愿,努力到底!”他们将丧子之痛化作支持抗战的坚定信念。

儿子牺牲后,周苍柏将为德佑准备的留学费用悉数捐给他生前所在的剧团。自此,德佑的战友们都成了周家的孩子,而这个家,也成了这群青年最温暖的避风港。周家父母将对儿子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整个革命大家庭。

周小燕的内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前她怕唱破音,现在她只怕歌声不够响,她要替弟弟喊出他那份“勇敢”,要完成父母“继续你的志愿”的心愿,要让千千万万人听见民族的呐喊。

也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使命,让她真正领悟了歌唱。许多课堂上唱不好的歌,此刻却越唱越响亮。她终于懂得:真正的歌唱,从来不是取悦耳目的表演,而是将一个民族的深重苦难,从自己的胸膛中迸发出来。

潮  涌

《长城谣》传遍大江南北,它被选入动画短片《抗战歌辑》,成为电影《热血忠魂》插曲,还被灌制成唱片,成为抗战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歌曲之一。歌声更漂洋过海,牵动海外侨胞的衷肠。

1938年底,武汉合唱团28名成员在夏之秋等人的率领下,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巡回义演。这些可敬可爱的青年远离家乡,只为唤醒侨胞的爱国心,争取侨胞对国内抗战的支持。

每当《长城谣》等救亡歌曲在礼堂、广场响起,台下侨胞的眼眶就红了。这些歌曲,或雄壮悲恻,或激昂慷慨,一句句、一声声,都似重锤敲在人心上。人们想起被践踏的故土、离散的亲人,救亡的念头愈发强烈。情绪激动时,不少人从口袋掏出钱来扔上台去,将手上的金戒指、金手镯摘下捐献。他们捐出的每一分钱,都将变成前线将士的枪弹、棉衣和药品,完成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华侨陈昌雄就是被歌声打动的人之一。他站在台下,被歌声刺痛心扉,当即从月薪45叻币(当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使用的货币)中捐出36叻币,只留下9叻币做伙食费。不久后,“南侨总会”招募机工,他报名归国,投身抗战洪流。

1939年8月的一天,马来西亚巴生港口。赤道的阳光灼热地洒在海面上,一艘轮船的甲板成了临时舞台。60余名即将归国服务的南侨机工整齐就座,目光聚焦在舞台中心。

团长夏之秋站在钢琴旁,以一首《长城谣》拉开序幕。歌声如泣如诉,仿佛将远方的战火与故乡的呼唤都融入了旋律。紧接着,独唱、合唱交替进行,歌声在海天之间回荡。

夏之秋临时开办“音乐速成班”,亲自教机工们合唱《保家乡》,他一句句地教,机工们一句句地跟唱。这些平日里与机械打交道的汉子,竟然很快掌握了旋律。“同胞们,大家一条心,不退缩不分裂,齐心去打敌人!”嘹亮的合唱声响彻云霄。

这一刻,音乐似纽带,将游子的心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捐出的财物,是砌入长城的砖石,他们报国的决心,是长城不倒的根基。歌声所至,一座跨越山海的精神长城巍然屹立。

作为抗战期间唯一一个赴海外宣传抗日的音乐团体,合唱团南洋之行长达一年零四个月。他们的足迹遍及城市、海港和渔村,演唱200多场,210多万人次观看演出,筹得赈济款高达230万叻币,鼓舞众多青年加入归国服务的机工行列。其演出场次之多、曲目之广泛、效果之显著,都堪称奇迹。

武汉合唱团成立时曾在宣言书中表示,“我们唱一百个歌也不能直接地赶走一个东洋鬼”,但他们要用歌声“将大家隐潜着的热力”激发出来,“使每个人都能奔上抗战的阵线”。他们做到了,用歌声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当陈昌雄们驾驶着满载物资的卡车驶入滇缅公路,当南洋募集的款项换成武器送往前线,那些在舞台上唱过的歌,早已化作千万人奔赴战场的脚步声。

《长城谣》自此超越战火与年代,无论山河如何辽远,有华人处,便有《长城谣》的旋律。这首在民族最危难时刻诞生的歌曲,已成为熔铸于民族记忆中,一座用众声凝聚的“声音长城”,一座用众志铸就的“精神长城”。

长  歌

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年逾古稀的周小燕站在长城之上。

山风拂动她花白的发丝,吹起黑底红花旗袍的衣袂。凝望群山之巅蜿蜒的巨龙,她再次唱出那句刻在生命里的歌词:“万里长城万里长……”

歌声出口的刹那,时空仿佛重叠。她又变回那个20岁的武汉姑娘,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一个民族的悲鸣与呐喊。山河依旧,却已换了人间,当年用歌声呼唤的新长城终于屹立不倒。而那些曾与她一同高歌、一同呐喊的人,许多都已长眠在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

上世纪40年代,当“中国夜莺”的美誉传遍欧洲之时,在异国的舞台上,周小燕总是一袭旗袍,坚持演唱《长城谣》《红豆词》等中国歌曲。面对如潮的鲜花与掌声,她始终记得父亲的叮嘱:“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学好了要回来。”1947年,她回到暌违9年之久的祖国。不是因为舞台在这里,而是根在这里。

“唱破这阴湿的天”!“从黑夜歌唱到黎明”!回国之后,周小燕举办多场义演,观众反响热烈,纷纷送上锦旗。是啊,这漫长的黑夜快要结束了,黎明就要到来。

1949年7月,周小燕参加首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上,她听到最多的是“人民”二字。周小燕找到了此生的归宿:为人民歌唱。而从抗战时起,她走的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条路。

此后,她从闪耀的舞台走向朴素的讲台,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将半生奉献给声乐教育和歌剧事业。“中国夜莺”叫得再响亮,也只属于个人,她更愿为祖国培养千百个“夜莺”。

1949年10月1日,周苍柏夫妇作为烈士亲属,应邀参加开国大典。儿子德佑憧憬的新社会——他们替他看到了。

后来,周苍柏回到武汉,将经营多年的“海光农圃”捐赠给国家,这片美丽的园林,正是如今东湖风景区的前身。

走进海光农圃,一座三人青铜塑像静静矗立。周小燕和周德佑在父亲身旁,意气风发,似在赏东湖风光,又似在携手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

2016年,周小燕逝世,享年99岁。《长城谣》的旋律,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回荡。每当歌声响起,我们就听见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崛起,它已化作永不消逝的精神号角,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奏响。

长城巍然,山河已无恙,谣曲永流传。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5日 第 20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清迈飘来中国“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