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文明的伤口(环球走笔)

尚凯元    2025-10-10 08:08:02    人民日报

步入法国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所“被抢救的加沙珍宝——5000年历史”展览的入口,便被5000年的时间尺度震撼。加沙,这个在新闻中常与战火和人道危机关联的地名,其悠久绵长的文明底蕴往往被忽视。

坐落于地中海东岸的加沙,曾经是沙漠与海洋交汇处的一片繁荣绿洲。它不仅是贯通亚非的商贸通道,更是知识与文化交融的沃土。法国考古学家让—巴蒂斯特·亨伯特感叹:“加沙是东地中海文化遗产的心脏。1995年我们在此展开首次考古发掘时,这里的考古遗存几乎完好如初。”那是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后短暂的和平窗口,为后续一系列考古发掘工作创造了宝贵机会。

展厅中陈列的数百件文物,正是这段悠久历史的见证。一幅巨型马赛克地板格外引人注目。它于1997年出土于加沙地带一座业已湮没的拜占庭教堂,面积达24平方米,上面描绘的动物图景历经千年,依然栩栩如生。地板两侧,展示着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陶罐,希腊罗马时期的大理石神像与玻璃油灯,伊斯兰时期的阿拉伯文墓碑……历史在这些静默的古物中相遇,又因展览而再次讲述。

这些文物,是一群被迫寄居海外的“流亡者”,也是一道文明的伤口。随着局势的变化,2007年,529件加沙考古珍宝在瑞士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的“文明十字路口的加沙”特展后,便再未能踏上归途。自那时起,这家瑞士博物馆便成了它们的“避难所”。“某种意义上,是‘流亡’拯救了它们。”策展人埃洛迪·布瓦法叹息道,“否则,它们或许已在今日的炮火中化为乌有。”

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抢救加沙历史遗迹与文物成为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卫星图像确认,加沙已有110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其中包括13座宗教建筑与7处考古遗址。战争摧毁的,不仅是生命与家园,更是深植于土地中的文明记忆。2024年初,一支跨学科团队启动了“加沙:被轰炸的遗产清单”项目,试图以学术档案为处境堪忧的遗址留下记录。今年9月,参与该项目的耶路撒冷法国圣经与考古学院位于加沙的考古仓库大楼收到了将被轰炸的紧急预警,撤离时间仅有30分钟。大楼里存储着180立方米、凝聚考古人员25年心血的资料,转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多方紧急协调下,工作人员勉强争取到数小时转运时间。9月11日,6辆卡车满载文物紧急撤离。工作人员几乎搬空了整个仓库,完成了一场生死关头下的文明救援。

正因如此,当那些跨越5000年的文物在巴黎静静陈列,其意义愈显沉重。它们提醒世人,加沙的冲突与废墟之下,同样厚植着人类文明的重要篇章。“没有什么比被遗弃和遗忘更糟。这次展览,我称之为一次公开致敬,向充满活力、青春无限的加沙致敬。”阿拉伯世界研究所所长杰克·朗表示。留言簿上,观众写下朴素而真挚的感言:“感谢你们呈现美及美被毁灭的过程!愿所有人不忘却。”

数字展厅里,传来悠远低沉的中东乐音。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圣伊拉里翁修道院群与贾巴利亚拜占庭教堂的3D复原影像。数字技术虽能复现其形,却终究无法替代砖石的厚重。乌德琴声幽深而苍凉,仿如一声声历史的叩问,回荡在每一个参观者心中:加沙这片写满动荡、苦难与坚韧的土地,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明天?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0日 第 1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风景这边独好(大地风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