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打通堵点促进消费恢复正常增长

2020-11-27 10:34:38    中国商报

(记者 王莉)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走高,2019年达到89%,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已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虽然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需求和消费受到抑制,但是下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开始稳步复苏,并在三季度实现增速转正。

下一步,将如何增强消费者信心,让消费“活”起来?近来,打通堵点促进消费恢复正常增长、加强补短板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等被频频提及。

 

促消费政策频出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消费数据在三季度已经实现转正。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仍下降7.2%,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到了10月,在国庆黄金周及各类促消费活动带动下,消费数据继续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9月加快1个百分点。但是,从前10个月的累计数据看,同比仍然是下降的。

促进消费加快复苏,对经济走势至关重要,央地近期继续密集出台促消费政策。例如,11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提振汽车、家电家具家装等大宗消费重点消费和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确定了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支持“互联网+旅游”发展的措施。

在地方,海口近期印发了《落实海南省促消费七条措施的工作方案》,要进一步挖掘免税消费潜力,争取今年年底前新增和扩建四处离岛免税店,同时推出购车补贴及汽车销售企业奖励政策。湖北此前则发布政策,推出包括购鄂产车补贴3%、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延续至2022年底、二手车交易增值税降低75%等一系列优惠举措。新疆也出台措施积极推动城乡汽车消费升级,组织开展“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

 

打通循环堵点

打通堵点对于促进消费恢复正常增长至关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认为,我国生产和消费之间形成断点的主要原因是供给侧转型升级落后于国内需求侧升级换代。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扩大内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着力夯实内需特别是消费提质升级的基础。

例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打通循环堵点。今年疫情在深度抑制线下密接式消费的同时,也给线上消费带来了宝贵的机遇,在线医疗、智能体育、线上教育等服务消费蓬勃发展。因此,要因时顺势、抓住契机,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此外,农村消费近年来增速加快,但农村消费仍有堵点。对此,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此前表示,将大力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产品和服务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改造,引导现代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加快补强农村消费薄弱环节,有力提振农村消费。

 

挖掘消费潜力

我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因此,促进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仍有空间和潜力。

中信证券认为,当前居民消费增速仍远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时居民存款也仍处于历史高位,这说明居民消费仍有较大的回升空间。再考虑到随着第三产业的延续修复以及稳就业政策的持续见效,后续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居民消费意愿(对应边际消费倾向)均有一定的改善空间,年内消费的增长中枢预计将延续上行。

新消费业态逆势增长,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力。“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应用场景,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竞争新优势,满足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史丹认为。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建议,运用财税政策手段推动收入分配公平化,有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减免税政策并形成良好预期,营造自由公平宽松的竞争环境,让新型消费发展更快达到预期效果。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应注重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丰富消费市场的供给“菜单”,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进而提振消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描画新蓝图 生态环保远景目标出炉
下一篇:前十个月超3300亿元 消费扶贫迈上新台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