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据瑞士巴塞尔大学官网20日报道,该校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SIB)的科学家借助机器学习技术,识别出了290个新的蛋白质家族和一个类似花朵形状的新蛋白质折叠。相关论文发表于最近的《自然》杂志。
据《自然》报道,样本将被送至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在那里,科学家将仔细拆卸容器,并分析这些原始样品的化学和矿物学特征,这些样品可能会提供太阳系起源的线索。
近日,安徽大学副教授魏圆圆团队和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唐超礼合作,利用近12年GOSAT卫星数据和地基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大气甲烷时空变化及与气候关联关系研究。9月15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大气环境》。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光遗传学与合成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教授杨弋团队和浙江大学研究员任艾明团队合作,在活细胞RNA成像技术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在中尺度涡影响海洋极端温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给出了中尺度涡增强南大洋极端温度的观测证据,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尺度涡对南大洋极端温度的影响正在加剧。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珠江所)水产疫苗研发与鱼类细菌病综合防控创新团队在罗氏沼虾抵御细菌感染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上。
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分离水母的视觉中心(rhopalia)来确定水母联想学习的潜在过程。每个感觉中心都有6只眼睛,并产生控制水母运动的信号,当水母为避免碰到障碍物转向时,信号频率会出现峰值。
美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许多行星上可能存在所谓的“自催化”化学反应,其能使用碳以外的多种化学元素,制造出与地球上的碳基生命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美国化学会杂志》。
每年,臭氧层空洞会在8月至12月之间形成,导致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对健康产生多种有害影响。近年来,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产业的升级,臭氧空洞的面积呈现缩小趋势,2019年,臭氧空洞的面积约为630万平方公里,是自1982年首次测量以来的最小值。
人类正在其他星球上寻找生命,但当它们出现时,人类是否能准确识别呢?现在,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并成功培育出适合机采的鲜食番茄。
刊登于《Lancet Psychiatry》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约有16.6%的成年人患有精神健康方面问题。精神健康已成为当下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生活品质的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严峻的社会问题。
在数学物理学中,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建立在满足Dirac-von Neumann公理体系的希尔伯特空间及相应的算子代数上。由于经典力学中的相空间对应于几何中的辛流形,量子化成为了辛几何研究中的中心问题之一。
地球上绝大多数植物为“自养型”,从土壤中吸取养分,依靠光合作用获取生长能量。然而在被子植物中,却进化出至少12类近5000种寄生植物,它们从其他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其中一些寄生植物甚至完全丧失了光合作用能力,被称为全寄生植物,蛇菰科植物是全寄生植物的典型代表之一。
从河流到湖泊,从大江到海洋,有着“白色污染”之称的塑料垃圾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微纳尺度的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更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