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健康 > 正文

最严禁烟令,不能成空文

商 旸    2018-12-07 11:37:31    生命时报

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已经是很多城市法规体系里的“标配”,也得到了绝大数民众的支持,但在室内吞云吐雾者依旧不少,我国成年吸烟者的数量甚至仍在增加。被冠以“最严”字眼的禁烟令虽屡屡见诸媒体,却始终掐不灭一个小小的烟头,不免让人担心:禁令会不会沦为一纸空文。

不可否认,禁烟令的确在部分地区遭遇执行难,这背后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其一是禁烟令本身“留口子”。众所周知,公共场所是二手烟暴露最为严重的地方。据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必须全面禁烟,部分禁烟无效。然而,一些地方的禁烟法规中却设有“例外条款”,允许生产经营者设立室内吸烟室。如此一来,不但无法有效保护民众免受二手烟的危害,还会加大执法困难。

其二是禁烟令的惩处和执行力度不够。吸烟者违法成本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禁令的震慑力度,但从现实看,在公共场合吸烟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就拿曾被认为史上最严的北京禁烟令来说,对违反规定的个人仅处以50~200元的罚款,如此惩处很难让烟民掐灭已点燃的烟。再加上执法力量相对有限,更削弱了对法规执行效果的监督。

最后,烟盒包装警示力缺乏、烟价低廉等原因,也增加了禁烟令执行的难度。毕竟,无烟立法只是外部环境的压力,烟民戒烟更需要内在动力。我国的烟盒包装仍然只使用文字警语,没有警示图片,对吸烟者产生的心理压力不强,主动戒烟难以实现。

因此,要让禁烟令真正发挥实效,必须打出组合拳。除了完善立法、加大惩处力度外,也要综合施策、多方配合。第一,禁烟必须全覆盖,控烟不能有特例。各地禁烟法规上的口子要堵住,只有实现室内公共场所100%禁止吸烟,才能保护公众免受二手烟危害,特别是机场、餐馆、酒吧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更不应该设立吸烟区。不妨参考高铁动车禁烟的成功范例,以更严格、更完善的立法行为,引导人们树立守法意识,在公共场合自觉禁烟。

第二, 公共场所禁烟不能“心太软”。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执行程度,直接决定着自身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你拿法律不当回事,法律就要让你摊上事。在公共场所禁烟,首先要提高违法成本,板子高高举起就不能轻轻落下。

第三,提高吸烟者的消费成本。一是提醒吸烟者会付出巨大的健康成本,二是要让吸烟者支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前者要靠包装警示,烟盒印上骷髅、黑肺、烂牙齿,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让人们不再想抽;后者要靠调高卷烟税率和价格,迫使人们抽不起。当然,这两方面能不能落到实处,在根本上还需要扭转烟草业的发展路径。烟草业是典型的“健康危害型产业”,其利税贡献完全不足以弥补全社会的成本付出。因此,未来必须逐步压缩和限制烟草业发展,从增量扩能逐步迈向减量、提价,深度转型。

相关热词搜索:最严 禁烟令

上一篇:我们缺少仪式感教育
下一篇:今日大雪!节气养生要注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