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林荫路的故事

厉振羽    2018-12-24 16:06:41    人民周刊网

自人民日报社小北门至西大门,有两列高高耸立的大树。在树荫之下,有一条并不算长的林荫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条路见证了一个革命家庭三代人与人民日报社几十年的风雨同舟,是一条载满故事与回忆的不平凡的路。
 
顺着林荫路,经过小北门,就走进了人民日报社的工作区,走过小北门百十米,路旁树荫掩映下有一扇简陋的小门,斑驳,陈旧,毫不起眼,许多报社新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这扇门,就是当年人民日报社医院的正门。儿时记忆中,一双温暖的手,曾经牵着幼小的我,无数次踏着林荫路,走进这扇门,迎接繁忙却充实的一天。
 
这双手,曾经妙手回春,曾经扶危济困,救治了人民日报社的无数同仁。因为她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无论是历届社领导,还是普通工友,都对她衷心感佩,当年的社长邓拓等社领导还点名一定要她给自己看病。这双手也被评为我国首届全国三八红旗手。
 
然而在我的回忆里,却从来没有她授勋获奖的风光画面,浮现出的总是一幕幕夜半时分,因为患者家属急切的呼唤,她从酣睡中匆忙起身,披星戴月赶去出诊救人的场景。
 
记得有一次,夜里两点多,突然听到有人不停地砸窗户,原来是患者家属。年过六旬的她毫不犹豫地起身收拾好医务用品,只和家人匆匆撂下了一句话:“救人要紧!”
 
还有一次,大雨滂沱,北京从来没有下过那么大的雨,积水已没过小腿,但为了救治报社同仁,她还是不顾危险上门诊治,回来时已是全身湿透,她自己却无暇顾及,还再次打电话叮嘱病人家属。不想由于泥水太脏,且渗入肌肤,第二天她皮肤开始发炎,加之全身淋雨,发起了高烧。幸亏她身体底子好,且60多岁的她还算年轻。
 
2003年,她已经81岁了,可报社同仁几十年来已习惯了有病便向她求助,忘记了她已不再年轻。她不顾高龄与家人的极力劝阻,还是那句话:“救人要紧!”这是她,81岁的耋耄老人,最后一次出诊。这一次,她为了救治病人,自己却被传染上了严重的肺炎,命在旦夕,幸而自己是医生,才依靠自我治疗顽强地挺了过来,但她的身体自此就垮了下来,从此判若两人。而这,她从来没有和任何人提过,只有自己家人才了解情况。
 
不论凌晨还是深夜,不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病人需要,她都毫不犹豫,不顾疲劳,披上衣服就去出诊,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费用,直到81岁自己身体垮下来。自1950年来到人民日报社,直至2003年81岁才真正退休,这双手为人民日报社的干部群众服务了半个多世纪。
 
在这条平凡而又不凡的林荫路上,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过春暖花开,走过夏花绚烂,走过秋叶静美,走过冬雪皑皑。林荫路上的一草一木,早已熟悉她轻轻的脚步,瘦小的身影,看着她的背影从矫健到伛偻,头发从乌黑转成花白,然后渐渐消失,变成小北门处宣传栏上一张洁白的讣告,最后留下社史馆荣誉榜上一个小小的名字,融入了人民日报人的集体回忆,融入了人民日报社的历史。
 
正是这双手牵着我走过林荫路,走进人民日报社,更以身作则,让我深深懂得了人民日报人的优良传统和奉献精神,把“人民日报”这个光荣的烙印,牢牢铭刻在了我的心里。
 
过了社医院,沿着林荫路继续向前走,左手边有一幢红砖老楼,平实,朴素,毫不引人注目。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人民日报社老编辑楼5号楼,现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的原址所在。在这幢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诞生过无数个《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和重要社论的大楼里,有一支笔,曾经无数次在彻夜通明的灯光下,奋笔疾书,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那段不凡岁月,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写照。
 
一个文静的姑娘,一旦手中执笔,竟如侠士手持宝剑,剑光如电,招招切中肯綮,洞彻事理。对此,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先生曾有如是评价:“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要想取得突出成就不容易,从事经济报道而能做出突出成就者,更为不易。至于在经济报道中专攻金融报道而能卓然成家者,则应在‘更’字前面再加一个‘更’字。这是因为金融报道的专业性更强,政策性更强,而可读性更弱,一般新闻工作者都把它视为最难啃的‘硬骨头’。在新闻队伍里,能够坚持十几年啃这块‘硬骨头’,而且确实‘啃’出成果来的,鲜矣!”
 
这支笔,经历过上山下乡,遨游过知识的殿堂,最终在重重历练之后,走出了象牙塔,吐露出凌寒傲雪的芬芳,成为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重要桥梁。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先生对这支笔曾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读她的报道,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她善于从复杂的金融现象中抓到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并能够把金融政策、金融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她的报道内容广泛,反映了金融改革和发展不同时期的金融政策、热点和难点,并有一定的深度,反映了作者刻苦、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金融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新闻监督和舆论导向,希望她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提高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知识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新闻战线上,她以敏锐的观察,深入的分析,流畅、准确的笔触追寻着经济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所经历的一步步坎坷,一次次碰撞,一个个变化,一份份成就,并在新闻写作上进行了不少探索。”这是官方对她的介绍。
 
在这段光辉岁月里,数不清的荣誉纷至沓来:她曾受到朱镕基总理的多次点名表扬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她是“真正的内行”,“不但不说外行话,而且对内行人也有启发”;人民日报社曾专门为她召开“个人作品研讨会”,并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为她开设个人专栏;她还被评为中国证券市场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然而,她却处之淡然,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做了一点分内的工作,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就是秉承这种朴素的革命人生观,她拒绝了各类邀请,也拒不出席各类活动。她心心念念的,就是这支笔要后继有人。所以,走上领导岗位之后的她投入大量时间为人民日报社培养人才。在她的无私奉献之下,涌现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虽然从不多说自己的事,但她不凡的经历,如同时代的春风,为年幼的我吹开了一扇窗,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她的言传身教,时刻感召我接过这支沉甸甸的笔,踏着林荫路,走向新闻人心中的圣地。
 
人物风流忆往昔,
民心如镜鉴得失。
日新月异勤为径,
报与春风信有期。
 
拙作不文,却也是触景生情的真实写照。三十年前,那双温暖的手拉着一双稚嫩的手,走在林荫路上。三十年后,我步履匆匆,继续在这条林荫路上前行。昔日的西大门,今已焕然一新,一幢高耸入云的大楼赫然屹立在西大门旁。这就是著名的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我每日笔耕之所,我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我有幸为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尽到了一点绵力,留下淡淡的一笔。
 
今天的我依旧行走在这条林荫路上,可回忆的翅膀依然时不时会蝴蝶般轻轻飞过时间的原野,把林荫路上的一幕一幕又带回我的眼前。这条路,我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继续走下去。我的人生之旅,人民日报社的繁荣发展,仿佛都正是自这条路开始。感谢这份珍贵的情缘,我将继承先辈的理想和信念,用这双手,接过这支笔,在这条路上,为人民日报社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前行。

相关热词搜索:林荫路 故事

上一篇:好家风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下一篇:家族文化与中国传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