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华北电力大学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

付冰冰    2021-09-26 12:16:18    人民周刊网

9月24日,第五届(2021)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召开。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正式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该校将通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师资队伍、校园行动六个方面的20条举措,全力打造服务碳中和的人才培养高地、基础研究和科技突破策源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年来,各地积极行动,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人才是“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落地的关键。作为“双碳”能源重要人才阵地的能源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在“化石能源的清洁化、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多元能源的综合化”,以及“新能源发展、特高压建设、智能电网、清洁煤电、核电的发展”等各方面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杨勇平表示,未来华北电力大学将以服务“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为战略基点,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做出什么样的科研”“贡献什么样的思想”等问题,聚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师资队伍、校园行动等方面实施“六大行动”,推出20条具体举措,全方位提升服务力、贡献力,承担好重大的时代使命,贡献出高校应有的力量。

 

行动一:推进学科专业扩新行动,构建能源电力学科新体系

杨勇平表示,首先要瞄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新型能源交叉学科为重点,以电气、动力学科为引领,以高原学科为基础学科为支撑,构建“双碳”引领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结构完整的能源电力学科新体系。其次,要以交叉融合为手段,推进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加强传统学科内涵建设,加快“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大力围绕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智慧能源、碳储、碳市场等重点领域,率先建设氢能学科专业,重点建设新能源、新能源电力系统、储能、智慧能源学科专业,筹划建设碳储、碳市场学科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能源“碳中和”学科专业生态系统。

 

行动二:推进人才培养提质行动,打造“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人才新高地

杨勇平指出,首先持续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向拔尖创新人才、卓越工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跨越,与中国电科院等联合培养博士生,以科教融合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电网公司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与长城汽车公司共建国际氢能学院,与华为公司共建华北电力大学—华为公司ICT学院,以校企协同打造卓越工程师,积极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成立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培育国际化人才。其次,将高起点高标准创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主要围绕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碳资源化利用等方向,形成适应未来能源科技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的华电范式,打造“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人才的新高地。

 

行动三:推进科技创新登攀计划,为“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决策支撑

杨勇平强调,首先要围绕“碳中和”需要什么样的科研?构建能源“碳中和”科技创新链条,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围绕能源“碳中和”领域的共性科学问题,长周期支持潜在优势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的基础研究类项目,实现原始创新。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聚焦碳减排、碳零排、碳不排的工程技术难题,精确支持优势科研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重点关键技术类项目,助力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联合地方建设“碳中和”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联合企业建设应用型验证中心,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示范工程建设,面向新基建构建领域和现代能源体系重大工程,深度参与新能源主动支撑、海上风电、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等示范工程。

其次,围绕华北电力大学怎么做?布局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分层分类建设若干特色科研平台支撑体系,积极推动太阳能高效转化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怀柔实验室重点建设内容,加强和规范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运营管理,在前沿战略领域加大创新布局,集中力量建设新一代能源电力攻关大平台,建设高效率有组织科研投入和激励机制。另外,围绕华北电力大学怎么做?还要广泛会聚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新型智库体系。围绕“碳中和”实现路径、能源政策法规、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体系、碳交易市场、电价理论与应用、能源交通融合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综合性、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不断发出有引领力、影响力的华电声音,为“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决策支撑。

 

行动四:推进开放合作升级行动,构建能源电力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杨勇平介绍,要增强校企合作实效,与理事单位持续开展差异性重大合作,高标准建设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学院、国家能源集团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另外推进国家智能技术产假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拓展校地合作新格局,积极融入北京能源谷建设,加快培育碳中和智慧能源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全面深化与雄安新区河北省战略合作,支持保定市建设新能源及电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基地,在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布局建设校地创新联合体,打造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高端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深入实施世界一流合作网络建设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加强六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合作基地的内涵建设,筹建碳中和领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促进国际科技资源整合与有效利用,加强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加强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构建服务我国能源电力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行动五:推进师资高端汇聚行动,打造“碳中和”专职科研队伍

杨勇平表示,实施“碳中和”人才支持计划,对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吸引20名左右领军人才,重点培育储备100名左右优秀青年学者,依托学校“碳中和”科研平台,打造一支200人左右的专职科研队伍。

 

行动六:推进零碳校园建设行动,建设智慧零碳校园新标杆

杨勇平表示,推动“双碳”理念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形成全体师生共促低碳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发挥自身人才和科技优势,构建能源利用多元化、校园的能源供应体系,创建校园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将学校建设成为智慧零碳校园的新标杆。

“下一步,华北电力大学将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为牵引,推动人、财、物等资源精准流向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全面加强碳中和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教师承担或参与碳中和领域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积极培育碳中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产教协同联合体,重点建设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杨勇平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江苏淮安加快推进水污染应急防范体系建设
下一篇:云南:给大象建“食堂”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