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审慎办好“第一案”才是最好的“亮典”

2021-01-13 15:46:42    新华每日电讯

最近,关于民法典“第一案”的新闻接连刷屏。在众多相关讨论中,一位此前参与过民法典编纂的专家,在朋友圈的点评引起记者的注意。

针对某地的民法典“第一案”,这位专家认为,法官分析案件时对民法典法条的引用不正确。他提醒“民法典不可以滥用,以免贻笑大方”。

在各地纷纷亮出民法典“第一案”的热闹中,这位专家的点评,可以视为及时、委婉、善意的提醒和期待。他是在提醒并期待各地法院办理案件时,准确理解和应用民法典,为民法典实施开一个好头。

“第一案”关注度更高,各地争审民法典“第一案”不难理解。从各地宣判的首批适用民法典案来看,民法典适用范围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围观民法典“第一案”也是宣传和学习民法典的生动普法课。

但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刚刚施行,还可能存在部分法官理解不到位、相关司法解释未出台、法律适用不统一、裁判不统一等情况。这对各地法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各地法院严格遵循法治精神,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和运用民法典,察微析疑,审慎办案,推动民法典实施迈好走稳第一步。唯有如此,才称得上是最好的“亮典”方式和“普法课”,而非是争时间上的“第一”。(张典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借致歉打广告,危机公关切忌“重术轻道”
下一篇:严查奥数杯赛“重出江湖”背后的利益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