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1300斤菜仅给15元”,别急着骂菜贩坑农

2021-04-06 11:43:28    新京报

“农民夫妻1300斤菠菜卖了15元”,这样一段视频日前引发热议。据报道,河北邯郸某农贸市场,一对农民夫妻一大车蔬菜只卖了一杯奶茶钱,一斤才1分多钱。为此,不少网友都为其鸣不平:且不说顶风冒雪种植、采收、运输的辛苦,单是买种子和肥料怕也不止花费15元。

与之对应的,则是对菜贩的抨击,认为其“压低价格”“盘剥农民”。但这样道德先行的判断,并不利于缓解菜农们的困境。涉事菜贩就说:“如果我不收,他们只能丢掉,或者让它烂在地里。”尽管这是单方说法,但现在说菜贩欺负老实人或菜贩在做好事,显然为时尚早。更该做的,或许是想想该怎么助农。

满车菠菜为何卖不出好价钱?从大环境看,农民供给与市场需求因农产品本身的延宕性而难以有效匹配。农产品具有极强的周期性,市场反馈信息又往往滞后。农民根据当前价格决定一个季度甚至数年的作物品种后,等作物长出成熟再上市,市场往往早就“换了天地”,就容易陷入“米贱伤农,米贵伤民”的怪圈。

而受限于文化水平、地域闭塞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等因素,农民预测市场行情的手段和意识往往比较匮乏,大部分农民种植作物时习惯“跟风”。这样就会出现某一作物扎堆种植、集中上市的现象,最终导致收益暴跌,甚至大量亏损。面对这样的市场波澜起伏,农民就显得“弱小而无助”。如何帮助农民打通信息渠道、让信息下乡是当下要紧之事。

其实,可由政企农协作,综合收集、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形成信息直达渠道,为农民的经营提供参考。同时也要推动农民企业化合作,帮助他们以市场的手段应对市场,享受价格上涨的好处,也共同抵抗价格下跌风险。

事实上,这一车菠菜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民身为个体面对庞大市场的无奈。帮助农民“以市场之道还之彼身”,给足其面对市场波动的力量与底气,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货到地头死”的现象,让农产品真正卖上好价钱。这比流于泛道德化的感慨要好得多。

李有理(媒体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理性看待“登山游客挤厕所过夜”
下一篇:“名校环城”:搞的是噱头,行的是地产营销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