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名校环城”:搞的是噱头,行的是地产营销

马小龙    2021-04-06 11:43:56    新京报

“房子没住,就可入读”“名校冠名,一挂就灵”……新华每日电讯一则题为《长春“名校环城”:学校批售牌子,房企赚足票子》的报道,呈现了部分地方存在的“名校环城”乱象。

据报道,近年来,各地新建的“名校冠名”学校数量激增。在有些地方,出现了“学校没盖,名声在外”“除了学校,没啥配套”的现象。有些家长抱着“买房进名校”的预期,买房后却发现,有的学校几乎人满为患,孩子难以入学,有的学校名不副实、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名校未建成,营销已先行。不得不说,某些开发商的营销嗅觉够敏感。但“经明显被念歪了”——地方投入资金与知名高校或中学联合办学,本来是新城建设中的正常教育资源配套,是地方增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举措,可某些开发商的过度炒作,只会利自身而损家长们。

首先,所谓名校能否真的在质量上有保证,还不好说。建几栋教学楼,挂一块名校牌子,就是名校吗?未必。名校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还是教学质量。

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硬件到位,“软件”也要跟上,包括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及优良的校园文化。可现实中,很多学校新则新矣,因底蕴浅,“软件”并没跟上。开发商打着“房子没住,就可入读”、“名校冠名,一挂就灵”的噱头吸引买完房后,家长很可能得到与之不符的结果。

其次,“名校环城”现象,本质上是当下某些社会痼疾的集合体。很多家长唯恐孩子输在“中小学”起跑线上,开发商或售楼方则利用其教育焦虑借机炒作。到头来,有些家长在教育不均衡的大背景下追捧所谓的新建“名校”,却成了教育资源更不平衡的助推者。

在这方面,板子自然应先打在开发商身上。“名校环城”现象,其实还是炒“学区房”的翻版。搞的是噱头,行的是地产营销之实。

到头来,“学校批售牌子,房企赚足票子”之下,害的是学生,坑的是家长——开发商与售房者们让“名校环城”成了“焦虑制造机”,还由此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吉林省教育厅近日就发文,防止人为炒作学区房,缓解家长因为择校购房产生的巨大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鉴于此,监管层面有必要对借“名校环城”炒作房价现象,予以精准打击。这其中,进行随意许诺与虚假宣传,就是精准治理可依托的抓手。

对地方政府而言,也应负起应负之责:在有的地方,土地拍卖之前,有关部门会暗示开发商将为相关地块配套“一类学校”,部分房地产商随后借此炒作。这显然不妥:义务教育发展不能打什么“名校”“龙头校”的概念,不能给开发商挑起“择校热”创造条件,而应致力于强弱教学资源的平衡配置与协调发展。

就此看,政府部门还能从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层面出发,禁止借“名校”大搞商业炒作问题。倒不是说教育资源不能跟新城建设配套,而是说,不能让开发商借势坐收渔利,家长被割韭菜。

马小龙(媒体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300斤菜仅给15元”,别急着骂菜贩坑农
下一篇:规范利率公示,打到了“套路贷七寸”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